您的位置 首页 风水招财

苏洵的作品

  唐宋八大家中,苏洵是特别的存在。

  别人都是打小便苦读诗书,他是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其他七位至少都有进士功名,都曾在朝做高官,他两样都不占。

  这一匹半路杀出来的黑马,又养育出了苏轼、苏辙这般才华横溢之人。“一门三文豪”,轻轻松松霸占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宝座。

  《三字经》中的“苏老泉”端庄持重,是励志的典型,世人却不知他背后尚有有趣的一面。

  

  朱光潜曾说:

  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怕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

  对于男人来说,有趣,可真是最高级的性感了。

  

  男人的有趣,在于烂漫洒脱

  苏洵出生于四川眉山,自小就比同龄人聪慧。七八岁时他开始学习断句、作诗文,但他偏偏志不在此。

  当时的四川经过战乱的洗礼,读书科考的风气并不是很盛。再加上四川物产丰饶,风光明丽,川人更乐意舒适地过着自己的安逸日子,而不愿求学做官。

  

  图源:纪录片《苏东坡》

  苏洵的父亲名为苏序,为人非常可爱。

  他胸怀旷达,为人淡泊,当二儿子苏涣考中进士的喜报传来之时,他在村口下完棋后,才不紧不慢地颠着毛驴回了家。

  这种有趣又放达的天性影响了苏洵,乃至之后的苏轼。

  作为当地名门,苏洵的父亲苏序常鼓励孩子读书。但奇怪的是,他对大儿子和二儿子管教甚严,对于小儿子苏洵却是“纵而不问”。

  纵情游览祖国壮丽河山的李白影响了宋朝的一大批文人侠士,年少的苏洵也颇受其影响,平日里最爱的就是游山玩水。

  

  图源:纪录片《苏东坡》

  为何纵其嬉游山水?

  苏序认为,苏洵才智过人,不应为科举考试中的诗赋、句读等学所束缚;况且凭他的才华,只要下决心苦读,是不愁“大究六经百家之说”的。

  再者,苏洵饱览名山大川,拜师访友,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学习方式开阔了眼界,喂大了格局,更利于苏洵的长远发展。

  知子莫若父,旷达的苏序给了苏洵野蛮成长的空间,让他烂漫洒脱的天性得以自由舒展。不得不说,这是苏洵的幸运。

  直到那一年,苏洵的二哥苏涣也同大哥苏澹一样考中了进士,苏洵很不服气。

  

  18岁时,不服气的苏洵第一次参加科考。他本以为,读书是件简单事,只要稍加努力,便可一举成名。不出所料,在乡试中,一路佛系放养过来的他便折戟了。

  就在大家都以为他要痛改前非之时,苏洵竟一拍大腿,把书一抛,继续游山玩水去了。

  这个任侠儿尚没有家口之累,他洒脱不羁地登山访友,谈诗论艺,探寻古迹,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不少诗作,如这首《忆山送人》,颇有几分李太白的风骨。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

  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

  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所谓有多不正经,就有多深情。有趣的人,都带着点执着的癖好,他们不端持不拘束,至情至性,天性烂漫洒脱。

  他们对于生活时刻保持着新鲜,对未知的领域有足够的勇气去探索,如此,跳出了无趣的藩篱。

  活得有趣,对这个世界始终保持着天真烂漫的好奇心,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男人的有趣,在于乐天豁达

  婚后,苏洵仍游荡不学。他的妻子程氏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对于丈夫的嬉游她也心中担忧,但从未加以冷眼和逼迫。

  程氏自有其方法,她默默地教孩子们读书认字,这让苏洵深感羞愧,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思进取,将来可能无法成为孩子们的好榜样。

  苏洵母亲去世那年发生的事,直接触动他二十七开始发愤。

  二哥让他写一些文章来赞美名山大川,他却发现自己虽游历过不少地方,等到真正要下笔时,却是腹中空空,无法把眼前的壮丽美景化成笔下万言。

  二哥让他编写苏家族谱,看到祖先的事迹,苏洵更觉羞愧难当,终于如饥似渴地开始读书。

  有一天,程氏见他因读书而没吃早饭,便把粽子和白糖端到了他面前。

  谁知,苏洵却把砚台上的墨汁错当成了白糖,用粽子蘸着吃得津津有味。等程氏再回来时,发现他嘴上全是黑乎乎的墨汁。

  从27岁到37岁,苏洵至少参加了四次科举考试,但皆不中。反倒是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都如同考神附体,全都轻轻松松登了科。

  

  无奈之余,苏洵自嘲地写了首让人忍俊不禁的打油诗,也是乐观豁达得很: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反复落榜之后,他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不考了!

  他认为,科考所学内容不值得去学,并且他还一把火烧掉了自己为应付科考所写的几百篇旧稿,觉得它们实在“浅狭可笑”。

  时人替他发愁,断了科考之路,这苏洵的作品辈子还能熬出头吗?

  科举制度在宋代已日趋完善,它俨然已成国家机器遴选人才的最主要途径。学子寒窗苦读十载,一旦夺魁,人生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主动关上科举大门的苏洵是乐天豁达的,他相信自己能够杀出一条新路,实现人生的逆袭翻盘。

  弃考后的苏洵每日端坐书斋,苦读《论语》《孟子》和韩愈等诸子百家之文。

  他深深地潜入古代文化学术思想的大海,穷究圣人著作的精粹之处,考证古今治乱成败的原因,不断地读深读宽,思想渐渐开阖自如。

  此时,他写出来的《六国论》、《管仲论》等作品思通古今,意接千载,针砭时弊,气壮山河。

  此非凡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47岁那年,苏洵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曲线成了文坛巨匠。一时间洛阳纸贵,求学者纷纷效仿他的文章,人称“老苏”,他成了自学成才大器晚成的典范。

  

  苏洵手迹《道中帖》

  有位哲人曾说,有趣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重要的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面对困境,以一种内在智慧来豁达看开,用一种乐观的方式来积极面对。

  无论穷达,都要乐天豁达,人生的大河才能汤汤流过急湾险滩,冲出一块开阔的新天地。

  

  男人的有趣,在于带娃探索

  苏轼和苏辙是幸运的,他们有一个肯用心陪伴他们的有趣老爸。

  苏洵给他们取的名字,就很别具一格。

  “轼”是车厢前端供手扶的横木,似乎可有可无,但如果去掉它,就不再是完整的车了。

  他告诫苏轼:为人应该如车轼,虽处于车子的显要位置,却也要懂得掩藏自己,避免因锋芒毕露而招致的嫉恨和暗算。

  “辙”是车轮辗过的痕迹,无论功过祸福都跟车辙沾不到边。如此,人生才能避免祸患,安然度过。

  兄弟二人日后的遭遇真真切切地印证了这两个名字的寓意:

  苏轼才华横溢、旷达不羁,却招人嫉恨,屡次被贬;苏辙为人平和,才华虽比不上哥哥,却安然度过了祸患,在显达和庸碌之间取得了完美平衡。

  

  苏洵看人,不可谓不毒也。

  其实,苏轼和苏辙并不是从小就愿意苦读诗书的人,他们也很顽皮,静不下心听从父母的殷殷教诲。

  苏洵不打不骂,想到了有趣的一招。每当孩子们玩耍时,他躲在角落里津津有味地读着书。孩子们一来,他便使坏把书藏起来。

  出于孩童天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便趁父亲不在时,偷偷把书找出来并仔细阅读。由此,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成一代大家。

  周国平曾说:

  有一些正经的父母,自己十分无趣,看见孩子调皮就加以责罚,听见孩子的有趣话语也无动于衷,我真为他们的孩子感到冤枉……

  如果一个孩子天赋正常却不会幽默,责任一定在大人。

  中国的父亲常被冠以严肃、稳重的形象,没事喜欢绷着脸,似乎不苟言笑才能显示为人父的尊严。

  严肃的父亲固然让孩子望而生畏,但有趣的父亲更能让孩子轻松愉悦,这样的陪伴才能给孩子打上乐观健康的人生底色。

  苏洵快乐地带着苏轼和苏辙读遍经史百家,豪情万丈地带着两兄弟一同外出游历,他们还一同写文章、作诗,激烈地针砭时弊,谈论历朝历代的兴衰成败。

  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了格局,而格局又往往决定着人生结局。

  苏洵用心地陪伴着孩子探索人生,使得兄弟俩胸襟开阔,旷达大度,在文学上都颇有建树。

  1056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赶考。年轻的苏轼和苏辙同科应试及第,一门同中两进士,一时间轰动京师。

  与此同时,苏洵的文章也被欧阳修大加赏识,士大夫们争相传阅和效仿,他也因此声名鹊起。

  

  父子三人可谓是互相成就,苏洵不擅长应试,但在知识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上,他给两个儿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两兄弟既是学霸,又是考神,他们带动着父亲蜚声文坛。

  拥有有趣的父亲,是孩子一生最大的精神财富。

  有趣的父亲通常乐观豁达,他既是孩子的玩伴,也是孩子的密友,他带着孩子探索未知,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

  即便将来遭遇不幸,孩子也能心怀美好,旷达以对。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有这份开阔明朗,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

  

  诗人余光中在《朋友四型》里把人分四种:

  第一型,高级而有趣;第二型,高级而无趣;第三型,低级而有趣;第四型,低级而无趣。

  可见,有趣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为人最高级的魅力。

  那么,怎样的人才算得上是有趣呢?

  对世界永远保持着好奇心,有强烈的探索欲;有超然幽默的心态,来面对不确定的人生。

  这正如林语堂所言:

  “豁达的人生观,率真无伪的态度,加上炉火纯青的技巧,再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幽默。”

  人生短短几十载,愿你拥有有趣的灵魂,活得洒脱从容,配得上这世间的一切美好。

  作者 | 水清,擅长有温度有深度地书写民国旧事。

关于作者: 周易天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