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有着层出不穷的风云人物,他们谱写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故事,而和战争相关的故事,自然就是其中最引人关注,讨论最多的。
如果我们给这些历史上的战争加上一个标准,要求交战的双方主将都必须是名将,战役打得也旷日持久,难舍难分,期间双方为了获胜都使出了看家本领,奇谋层出不穷,那么能够符合这个标准的故事就少之又少了。
毕竟历史上的战争都是要经过长期准备的,所谓“不能打无把握之仗”,一旦开打定要碾压,迅速控制局面,获得利好,那么有没有符合以上这些条件的古代战争呢?
图片:交战双方剧照
一、宿命里的一生对手
1、诸葛亮的宏愿
既然有了都是名将、势均力敌、计谋频出这几个条件,那么仔细考虑了一下,在古代战争中还真有这么一个符合条件的,而且对于很多朋友来说还比较熟悉。
这就是三国末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最后一次针对曹魏政权的北伐之战,而他的对手,正是控制了曹魏实权的“第一人”司马懿,两个人的对决可谓精彩至极,下面咱们就来细细了解一下。
诸葛亮就不用多说了吧,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擅内政,能治兵,长谋略而著称。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后,诸葛亮以极快的速度成为了刘备集团,也就是后来蜀汉政权的军政实际控制者,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继承其遗志,以平定中原恢复汉室为己任,这也就促成了他六出祁山,多次对曹魏北伐的战争。
古代战争
2、司马懿的手段
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作为门阀大户出身,他以上三代皆为公卿,曹丕篡汉自立后,司马懿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才能得到重用,曹丕死后儿子曹叡登基,更是对司马懿言听计从。
司马懿和诸葛亮很像,都在政治、治军上有极高的造诣,关键双方都是天下少有的统帅型人物,胸中有谋略,放眼顾大局,比如司马懿就抓住了上庸孟达的误判时机,没有上报朝廷就主动出击,用了十几天便将上庸收入囊中,看得外人是心惊肉跳,完全反应不过来。
二、名将的“狭路相逢”
1、渭水交锋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而且他也感觉到自己时日不多,因此他对这一次北伐十分重视,可谓是亲尽全力,首先他联络盟友东吴,约定两面出击;其次,动员了蜀汉国内最大规模的兵力,三分之二被带走,剩下的负责境内防御。
第三,为了应对军队的补给问题,他发明了著名的“木牛流马”,还利用斜谷的水路进行运输,所以诸葛亮是倾巢而出,有备而来。
司马懿有多次和诸葛亮交手的经验,自上次蜀汉退军之后,他认识到诸葛亮必定不久后还会北伐,因此在关中地区大规模军屯,完美化解了后勤问题。
在整体战略布局上,司马懿以防御为主,试图和蜀汉军队长期相持,大量消耗蜀汉资源,以达到最终不战而使诸葛亮退兵的目的。
诸葛亮率军出斜谷之后,曹魏内部就诸葛亮的进军方向有了争议,因为诸葛亮最先屯兵在渭水以南,曹魏军队就在渭水以北对峙,司马懿认为渭水南部比较富裕,一旦蜀汉获得了先机,自己的胜算就会小很多,因此他决定事先背水而战,屯军于渭水以南。
之后诸葛亮试图偷渡渭水,被司马懿识破,在北原将蜀汉军队击败,没多久,诸葛亮领兵西进,但是声东击西这一招又被司马懿识破,在阳燧再一次击败诸葛亮。围绕着渭水的攻防,两军频繁交手,但谁都没能取得战略性的胜利,整个战局进入到相持阶段。
2、五丈原上的较量
诸葛亮自己还是很清楚一点,蜀汉倾巢而出,远离大后方,手中可用在战争中的资源十分有限,因此一直想要引诱曹魏主力主动出战,但是司马懿也很清楚这一点,他的原则就是能拖就拖,一直把诸葛亮拖死,所以根本不上当。
这个时候诸葛亮就用了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服装和首饰,当众羞辱了一番,以图让曹魏将领难堪,主动出击攻蜀。诸葛亮的这一招确实有效,虽然司马懿能忍,可手下那一帮将领却受不了,纷纷要求出战。
司马懿一看如果强行逆势而为,一定会动摇军心,无奈之下只好装作答应出战,同时派人给朝廷上表说明了情况,皇帝曹叡看后明白司马懿的想法,就派人到军中进行节制,结果打消了曹魏将领的主动出击意愿。
诸葛亮一看司马懿还是不为所动,料到了他的策略,因此针锋相对开始在关中屯田,以解决后勤保障问题,诸葛亮这一招正中下怀,让司马懿之前的部署前功尽弃,不得不及时改变策略方针,将被动防御改为主动出击。
这个时候司马懿还想到了一点,诸葛亮的身体据说很不好,估计活不了多久,于是只以迂回游击作战为主,避免主力与主力的对决,果不其然,没多久诸葛亮就命陨五丈原。
诸葛亮当然也不是吃素的,在临终前为大军的撤退做好了详细的安排,蜀汉大军拔营撤退的时候放了大火,司马懿听说后坚信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但就在快追赶上的时候,蜀汉将领杨仪突然命令军队调头,做出反击的姿态,司马懿以为自己中了诸葛亮的计策,慌忙下令撤军。
这就是民间流传已久,著名的“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的故事,最后在蜀汉军队按照诸葛亮的计划,成功撤回国内,宣告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结束。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