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灞桥街道灞桥街村南侧,灞河河床内,灞河,古代原名滋水。春秋时期秦穆公(公元前7世纪)称霸西戎,为了炫耀武功,才把这条河流改名灞水。灞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巨型桥梁之一。它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200多年前,在古代科技史上地位独特。于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灞桥初为木质结构,王莽时期,因木桥被火烧殆尽而用石材改建。并一直使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因都城南移,灞桥于隋开皇三年(583年)被南移重建。重建后的灞桥至北宋时仍在使用。 隋唐灞桥在南宋时废弃,元朝时,灞桥再次得到重建。明清时期,灞桥又得到多次增修和改建。灞桥遗址于1994年在当地人在灞河取沙时意外发现。长约400米,已清理三孔桥洞(桥墩4座、残券拱3孔),桥墩呈船形,长9.25~9.52米,宽2.4~2.53米,残高2.68米。墩距5.14~5.76米。墩下以石条铺成长方形底座,石板长达17米,其下布满木桩章构成桥基。桥墩两端设分水尖和吸水兽。出土隋唐时期的瓦、琉璃瓦、宋、金、元瓷片,以及北宋维修桥身时利用的唐碑等。
2004年国庆节前,西安秋雨连绵,灞河水量剧涨并伴随着大量泥沙。10月1日,雨后天晴,人们发现西安东郊灞河正中出现10个桥墩。这些桥墩洗去蒙在身上的千年泥沙,均为青石衬底,迎水面巨龟昂首。青石之间以铆钉连结,每个桥墩宽约3米,桥墩与桥墩之间间隔6米,东西横跨灞河约80多米长,一千年以前的灞桥桥墩因为一场大水的冲刷完整的呈现在了世人面前!10月5日,经过前日的大雨,在距遗址300米处的河床里,当地群众又发现了两座保存完整的桥墩及众多排列有序的木桩。在一排桥墩最东面的一个桥墩处,原先被一层泥沙覆盖着的一个石刻龙头被水冲了出来,它长约50厘米,上面图案清晰,线条粗犷,很是威武,且龙头朝向与水流的方向相反,千百年来,它就这么守望着灞河奔腾不息的河水逝去。
不仅如此在东北方向约300米的河床里,还冲出众多青石及大量木桩。河床上横七竖八散落着一大片桥墩石块,而且石块上均有铆钉相连,有两座桥墩保存得相当完好,同时在桥墩附近还分布有大量的木桩,经过统计,露出河床的木桩共有92根,其中有40多根排列非常整齐。此处新发现的桥墩和木桩与1日冲出的隋朝石桥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而且石料也一样,这两处桥墩很有可能同属一桥。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隋朝灞河桥桥长将超过300米,那是何等的壮观!
如今,隋唐灞桥已经没入灞河水中,也许隋唐灞桥时隔千年的现世只是一个小插曲,重新没入水中应该是它最好的归宿吧。
隋唐灞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是隋唐灞桥遗址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为宏大、桥面跨度最长的一座大型多孔石拱桥遗址。
二是隋唐灞桥应与隋唐长安城和隋唐两代历史一起进行综仰韶文化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时代中期的文化合研究。
三是隋唐灞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四是隋唐灞桥的废弃是人们破坏生态环境,大自然进行报复的生动事例。隋唐灞桥遗址的考古发掘,为中国古代桥梁史、科技史以及隋唐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