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天蝎座

姓刘的历史名人

  刘邦自从公元前209年在沛县起兵,与天下诸侯一起,历时三年而灭秦,封为汉王后,又历时四年多而亡楚,消灭了最大最强的宿敌项羽,从此统一天下,登基称帝,是为汉太祖高皇帝。

  姓刘的历史名人

  汉高帝统一天下前后,曾大封异姓为王,不但长沙王非刘姓,其他还有多位并非姓刘。即帝位前封了六个异姓王,即位后又封了两个异姓王,所以,汉初非刘姓的王多到八位,他们分别是: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韩王信、梁王彭越、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闽粤王亡诸。

  在即帝位前分封六个异姓王,对于刘邦来说,都是时势的需要、被迫的结果。比如楚王韩信。当时,楚汉战争处于交织期,刘邦与项羽在京索间展开拉锯战,为了牵制项羽,刘邦安排大将军韩信“空手套白狼”,让手无一兵一卒的韩信去开辟北方战场。就是在这种艰难情况下,韩信背水一战,誓死北伐,连续平代、伐赵、降燕、灭齐,为刘邦在与项羽的拉锯战中抢夺了先机和胜算,一贯傲气的刘邦也不得不老实承认:“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所以,韩信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功劳和地位,在平定齐地后,韩信自认为其功足可封王,但他心里有了这个想法后,又考虑刘邦的感受,因此修书一封,以“齐人狡诈、不易训服”为由,请求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以威慑齐地武装,同时也可镇住南边的楚军。对于韩信来说,自己功劳既高,要求也合理。但对于刘邦来说,却就不是这样了,我在昏天暗地打仗,胜负难测,你却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伸手要官,是可忍,孰不可忍,他真的准备要拿韩信开刀了。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才强忍怒火,封了韩信为齐王。后来考虑到齐地的重要,又调他去楚国,为楚王。这可以看出刘邦封韩信为,王内心是极不情愿的。

  

  其他几位异姓王的分封,有的是为了开辟疆场,有的是为牵制项羽,有的是为稳定一方,但诸多理由中,均有这种不情愿或者时势需要的理由在内,甚至在他登基后分封的长沙王吴芮和闽粤王亡诸,也是为了稳定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都有着内心的无奈。正因为是无奈之举,他在坐稳帝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清除异姓王,先后剪除燕王臧荼、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韩王信、淮南王英布等,其他未剪除的异姓王,则是因为他们对政权和自己的帝位没有构成威胁。

  关于“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一语,出自《史记,吕太后本纪》中高陵之语,《本纪》记载说:“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刘邦与大臣所谓的“白马之盟”。刘邦叫人杀了一匹大白马,再把马血滴入酒中,与诸大臣歃血为盟说:“从今而后,非刘氏而王,非有功而侯者,天下共击之!”大臣们也宣誓:“从今而后,非刘氏而王,非有功而侯者,天下共击之!”

  之所以与大臣们共立此誓,是因为刘邦在剪除诸位异姓王后,对刘氏的天下是否能稳定、是否能万代千秋没有底气,加上吕后一族势力渐大,他担心自己的江山改姓,遂与诸位股肱之臣盟誓,以确保刘氏江山的稳固。然而,再坚固的誓约也只能保一时,而且治标不治本,没有长远的规划,没有科学的制度,没有确保制度长远执行的措施,再牢固的誓言,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土崩瓦解的。

  

  至于汉初长沙王吴芮非刘姓,天下没有共击之,这是因为吴芮是“白马之盟”以前分封的,不适合盟约处理范围,再加上吴芮对刘邦的皇位和后代不构成威胁,自然没有剪除的必要。

关于作者: 周易天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