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这个郑国人本想出门买一双鞋子,于是提前拿尺子把脚的尺码量好了,岂料到了集市,才发现忘了带尺码。于是,郑国人又回家去取,结果他一来一回之后,集市关门了,他非但没买到鞋,反而跑了个寂寞。
其实,郑国人本可以现场试鞋,毕竟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的脚知道。可是,他却宁愿相信尺码也不愿相信脚,如此固执的人,还真是第一次遇到。然而,这个郑人并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存在的,在当时,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韩非子之所以会拿他举例,只是为了反映一定的社会现象。在传统思想的约束之下,有的人说话、办事就是不知变通,他们严格按照书本行事,连脑子都懒得动,于是变得愈加落后。
韩非子乃是战国末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出生于韩国的一个贵族之家,从小就见识到了各种浮夸和虚伪。公元前262年,白起大举进攻韩国,没过多久,他便连下50城,破城之日已然不远。不过还好,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就算统治阶级已经分崩离析,却还是维持了表面上的繁荣。韩非子心痛至极,眼看国家将灭,他却没有力量拯救,国王信任的人尽是些会说漂亮话的小人,倘若再不走,免不了一个国破家亡的结局。
后来,韩非子投奔荀子门下,专学“帝王之术”,值得一提的是,李斯也是他的同学之一,而二人的梁子,也是那时候结下的。学成之后,韩非子写了许多本书,当他的著作传到秦国之后,秦王不免发出惊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子的许多理念都给秦王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出于爱才之心,他把韩非子招揽了过来。事实上,韩非子的主张极为激进,其中一句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也。
韩非子认为,若想治理乱世,只能依靠暴力,现在有许多人都信奉儒家郑人买履的故事思想,殊不知,爱与和平的理念在乱世只会招致灾祸。关于这一点,其实在“郑人买履”的典故中也有体现,读书并不代表思维固化,尺子固然能量出脚的大小,可是在“变数”面前,一切准备都会失效,只有随机应变,迅速采取行动才能达成预期效果,而郑人回家取尺子的行为,不仅走了回头路,还浪费大量时间,把到手的机会白白让了出去,这便是刻板的害处。
作为法家代表,韩非子自热崇尚改革,他将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的思想合在一处,先后著有《孤愤》、《五蠹》等书,为日后的封建统治打下了基础。不得不说,韩非子是个“务实”之人,他从来就不相信儒家的理论,若天下人真能恪守本分,遵守礼教的话,这乱世又是怎么来的?时代不同,采取的办法自然也不同,若是再固执已见,不力图求变的话,哪还有什么未来可言。
纵观历史,韩非子的理论一步步得到了验证,历代王朝的江山都是通过武力夺取的,若李世民不抢先动手,皇位也轮不到他,也就没了后面的贞观之治;若赵匡胤不黄袍加身,又怎会聚拢人心,为他所用?“郑人买履”一事体现了2个核心观点,一是勇于改变,二是独立自信,现代人总是嘲笑郑人的愚蠢,可他们自己又何尝不是郑人呢?
如今,关于“成功学”的书大行其道,一些急于求成之人,往往会照搬照抄,结果到了最后,却是白忙活一场。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跳出固有思维,才能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失败并不可怕,怕的是没有敢于尝试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