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顺甫今年已85岁高龄,但在抗美援朝的老兵里面,算是最年轻的一批。
张顺甫。本文图片均为 施华 摄
虽是“年轻的抗美援朝老兵”,张顺甫毕竟已年过八旬,5月23日在青浦家中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和墨韵少年小记者采访时,起先有些精神不济,直到家人把他的宝贝——抗美援朝纪念章拿出来,这位八旬老人一下子挺起胸脯,由家人把纪念章给他佩戴在胸前。
打开记忆的匣子,张顺甫首先讲起了艰苦的童年。
1936年6月,张顺甫出生在朱家角沈巷村的一个大家庭,上面有4个姐姐,下面有2个妹妹和1个弟弟,张顺甫10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家庭的重担压在身为长子的张顺甫身上,尽管学习成绩不错,但他依然在小学未毕业时便无奈辍学,投入养家糊口的农作中。
1952年底,村大队召开了朝鲜战争募集新兵的动员会,彼时的张顺甫16岁了,是村里的青年团成员之一,做事积极。村支书和民兵连长在会上给他们讲了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故事,听得张顺甫热血沸腾。散会后,他第一个跳上主席台要求报名参军,原本张顺甫并不符合18周岁参军适龄青年的标准,但那时农村讲虚岁,过几天又要到1953年了,于是张顺甫壮着胆子虚报了两岁。
张顺甫参军时的照片和证书
常年做农活的张顺甫看起来高高壮壮的,工作人员没有起疑心。张顺甫怀着对军营生活的期盼和保家卫国的决心,通过身体检查后,换上一身戎装,随即准备动身出发。
“就想过去,没什么害怕的感觉。”张顺甫说。
新年后,新兵们在松江集中,乘火车从松江泗泾到达东北安东,在安东他们待了一个晚上,刚坐上火车,便听到了广播里播斯大林逝世的消息,这也让1953年3月5日这个日期被张顺甫牢牢地记了下来。其后,战士们从斯大林大道跨过鸭绿江,最终到达朝鲜平壤。
到达目的地后,新兵们迅速调整状态,由老兵带着,马不停蹄地往三八线赶。为了躲避敌人,他们不得不采用白天在山洞隐蔽,夜晚急行军,最终顺利抵达部队驻扎地。
新兵们气还没喘匀,美军战机便来了。
“好多好多飞机,一下一下地盘旋。飞机一来,地面就鸣枪示警,我们一听就隐蔽起来。”张顺甫回忆,“飞机看见地面有人就扫射,有几次一边俯冲,一边打机关炮。”张顺甫他们躲在暗处,看得真切,原本好好的仓库,经战机三两下攻击就被夷为平地。
因为年纪小,又读过几年书,部队安排张顺甫做文书,但是张顺甫一口吴语,和许多战士的语言不通,又被安排做了警卫班的一员,负责在团部驻守点站岗放哨,保卫首长。
张顺甫一心服从命令,不打听,不动摇,直至1953年《朝鲜停战协议》正式签订,张顺甫所在部队接到命令立即从三八线上撤回,一路跨过鸭绿江返回祖国,驻守在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回来后,大家才确切知道中方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一时间,群情激昂,欢呼雀跃。
此后,张顺甫在部队师部教导营独立分队的初级学校学习,从学员一路做到班长,在部队进行了机关枪、队列操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1957年复员回到家乡沈巷村,历任村民兵连长、村支部委员等职务。
这些岁月中依然有困苦,张顺甫已记不大清,他的女儿张晓云却还替父亲记着。她说在冰天雪地的辽宁省,父亲得了雪盲症,接连几个月眼睛看不清东西,治疗后又迅速投入训练。张晓云说,电视普及后,父亲特别爱看大阅兵和战争片,一边看一边告诉他们和平来之不易;父亲对他们的教育也非常重视,希望他们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家里还培养出了一个牛津大学的博士后。
张顺甫、朱家角党群办主任孙莉婷以及墨韻少年小记者合影
7月21日,2021年第五届朱家角国际艺术季颁奖典礼将在朱家角举行,《英雄·童述》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史纪念册将随活动亮相。
《英雄·童述》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史纪念册系列活动由上海市青浦区委宣传部、青浦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抗美援朝的故事人民政府、朱家角镇党群办、墨韵少年长三?国际美育基地、上海梦想成真公益基金会、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和上海志愿军文献馆共同组织编写,澎湃新闻、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分社(KEY-可以文化)、上海金加瀛实业有限公司支持。通过口述记录、视频拍摄、主题讲座、艺术创作等形式,让青少年有机会走近英雄老兵、聆听和传扬英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