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进品开展巡回审判,方便当事人诉讼的同时为少数民族群众普及法律知识。龙进品(右一)前往当事人家中调解离婚案件。
他扎根无量山下的基层人民法庭28载,成了当地老百姓处理纠纷的“110”;他没办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要案,却化解了十里八乡各少数民族群众间鸡毛蒜皮的小纠纷,理顺了各家的家长里短;他常年身穿法官制服,行走在田间地头,用自己的双脚丈量每一条羊肠小道,播撒法治理念和思维,助力百姓攻坚脱贫和乡村振兴。他就是中宣部表彰的“时代先锋”、云南省委表彰的“爱民为民模范法官”、最高人民法院表彰的“全国优秀法官”、南涧彝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公郎人民法庭庭长——龙进品。
学成回乡 难忘的一件事500字 扎根故里
公郎法庭位于无量山下,除了公郎集镇稍微平整外,其余地方均为山村,山高坡陡,交通极为不便,属典型的高寒贫困地区。龙进品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32年前,龙进品考入西南民族学院(现西南民族大学),成为了公郎镇上第一名大学生,也成为当时轰动乡野的一桩大喜事。穷乡僻壤出了名货真价实的大学生,乡亲们都激动地聚到一起,三元五元为小龙凑学费。回忆往昔,龙进品感慨不已,自己从乡里到县里再到上大学,学费都是乡亲们凑的,特别是他离家求学的那一天,全村男女老少自发为他送行,依依不舍拉着他的手,嘱咐的话说了又说。那一幕幕场景印在了龙进品的血液当中。无量山下那个多民族杂居的乡村成了龙进品乡愁的寄存地,“学成返乡,回报乡里”是当年18岁的龙进品萌发的初心,这成为他求学的动力,也成为他人生的基点,这朴实的愿望像一束光,指引着龙进品的人生选择。
4年后,龙进品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归来,听从内心的召唤,没有在城市里盘桓,而是风尘仆仆回到故土,一头扎到基层。在南涧法院马鹿田法庭工作一年后,1994年,他来到公郎法庭工作,2003年担任公郎法庭庭长至今。从来到法庭那一天起,龙进品真正做到了以庭为家,28年他和法庭已经融为一体。
作为法律专业人才,龙进品有多次升迁调动机会,许多同学对龙进品始终坚守在基层工作表示不解,他却说:“公郎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我的乡愁寄存地。我虽然撑不了一片天,但可以为父老乡亲们打一把伞,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
某天凌晨1点多,法庭办公室电话突然响起来,龙进品习惯性迅速接通电话,一个粗暴的声音吼道:“喂!法庭吗?我是某某某,要离婚。5分钟之内你们不到我家来,我就杀了全家!”
情况紧急,龙进品来不及多想,立刻就赶往当事人家中。开门一看,只见当事人手拿一把尖刀边走边吼,他的妻子、儿女吓得缩在墙角哭作一团。
龙进品迅速从身后抱住当事人,奋力夺刀,连推带拉把当事人带到法庭。泡上一杯茶,龙进品耐心听当事人抱怨、发泄愤懑情绪,加以劝解疏导。等当事人心平气和离开法庭时,天已大亮。
事后,龙进品多次上门做疏导工作,最终使夫妻双方重新和好。当事人对自己的冲动之举十分后悔,他感谢龙进品在关键时刻伸手拉住了自己,才没有让他坠入深渊,他说,“要是没有小龙,我恐怕家破人亡了。”
在法庭,这样的突发事件还有很多,有一桩还赶巧发生在了龙进品结婚前夜。20多年前的那个夜晚,龙进品为筹备第二天的婚礼已疲惫不堪,凌晨时分,镇派出所值班人员突然登门,说离镇政府四五公里处发生交通事故,肇事司机逃逸,所里只有他一人值班,他跑来向龙进品求助。当年,通讯、交通皆不便利,不清楚现场情况如何。龙进品没有推脱,他向妻子简单说明情况,而妻子只说了句,“救人要紧,放心去。”龙进品赶到事故现场,发现一位老大爷满身血污倒在路边。龙进品打着手电筒协助工作人员对现场进行了初勘后,及时把昏迷中的大爷送到了乡镇卫生院。经过3个多小时的抢救,大爷醒了,家属也到了,龙进品才悄悄离开。
“公郎客厅”的效用
公郎法庭只有一名法官,一名法官助理,一名书记员及两名法警。2020年全年受理民商事案件和轻微刑事自诉等案件247件,且全部做到当天完成立案,案结事了率达61.7%,案件调解撤诉率高达91.3%,公郎法庭已经成为各族群众各种诉求倾诉地、矛盾纠纷理顺地、法律咨询受益区、烦恼消除地。龙进品总是感慨道,“1994年那会,这里只有5间小平房,1部手摇电话机,3张办公桌,4把椅子,还有开庭时给当事人坐的8个小凳子。现如今已经建成一个数字化法庭,都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乡村振兴,法治进程跨越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令我心潮澎湃。”
年复一年,龙进品在这里接待了上万人次的各族群众,化解了无数百姓心中的疑惑,解决了许许多多的百姓事,公郎法庭被群众亲切称为“公郎客厅”。
每逢当地赶集日,龙进品都会早早来到办公室,泡上一壶茶,等待十里八乡来赶集的村民。“有事情,找小龙”成了乡亲们的口头禅,渐渐流传开来。得益于这个“客厅”,乡亲们歇口气,喝口茶,把要咨询的问题慢慢道来,龙进品帮他们答疑解惑。通过与群众交流,龙进品也更加了解当地群众所需、所盼、所求,“‘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不是一句口号。”龙进品认为,正是有了这些对接和交流,自己所办理的案件才能更加得民心、合民意。
那天,一对小夫妻到法庭请求离婚,离婚理由不过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夫妻感情没有破裂。龙进品尽力缓和双方当事人情绪,双方抵抗情绪已经降低,但调解依然没有进展。
凭着多年调解经验,龙进品眼看时间已晚,当事人住宿要破费,回家也赶不上,心生一计,安排助理请双方当事人在法庭接待室休息一晚。
第二天,双方当事人面带羞涩地说:“龙庭长,这婚我们不离了!”
事后,法官助理问:“龙庭长,在法庭住了一晚就有这么大作用,真是神了,我怎么想不通其中的道理呢?”
龙进品说:“咱们法庭处理的案件可分为夫妻、邻里关系等七个大类,每个类型都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你将各种情、理、法讲得透彻了,安排他们在接待室休息,还能节约诉讼成本。只要双方没反对,相互搭个梯子,下个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调解没有定式,只要走进他们心中,把他们从牛角尖拉出来,往往就会成功。”
金杯银杯 比不上老百姓的口碑
公郎法庭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内最南边的一个法庭,是大理州法院系统的南大门,也是南涧法院目前派出的唯一基层法庭。公郎法庭辖区540平方公里,居住着彝、回、白、苗、布朗族等1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近70%,各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千差万别,公郎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杂居,山高谷深,道路崎岖的典型山区村落。如果不熟悉、不理解、不尊重当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没法取信于民,顺利开展审判工作。
为了方便群众,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龙进品都在走乡串寨、进村入户,翻山越岭开展巡回审判,见缝插针普及法律常识。
每逢下乡办案之余,龙进品尽可能地做了解掌握各个民族的良风习俗,将其融入到情、理、法中进行调解、执行,往往事半功倍,效果良好。
“有事情,找小龙”,是当地乡民们挂在嘴边的话。龙进品说,他是一名党员,一名法官,更是人民的儿子。他的职责和使命就是让他的父老乡亲打官司时,不花冤枉钱、不跑冤枉路、不受冤枉气、不输冤枉理。有了纠纷的百姓,通过调解化解并消除矛盾,最终握手言和后离开是他最乐意见到的事情。
龙进品会五种不同的少数民族语言,耐心极佳,遇上文化程度不高的当事人总是逐字逐句用少数民族语言翻译,更重要的是他办案讲求公正,不偏不倚,双方当事人结案后都心服口服。
问起如何调解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纠纷,龙进品有一套经验,他说,“你看进入彝寨,只要和彝族兄弟一道端起酒碗,说一声‘一咕噜毙格’(彝语一口干的意思),什么事情就都好说了;办案或接待来访时的开场白,只要说一声‘有话好好说,莫喔哩’(好吗),当事人觉得你懂他们的语言好交流,就会逐渐变得心平气和。”
身为一名回族法官,每次下乡前,龙进品都要准备几天的干粮,饿了就啃块粑粑,渴了就喝山沟里的溪水。
一次在办案的途中淋了场暴雨,一位苗家兄弟认出了龙进品,不由分说将他拉回家中生了火,让龙进品烤火后再继续赶路。
一次因忘记带干粮和水,龙进品在山泉边用手捧水冲饥解渴时,被一位打柴归来的布朗族大嫂看到,低语一声“这不是龙法官吗?”并把怀里的荞面粑粑硬塞给龙进品。
还有一次从一个彝家的寨子走过,龙进品找了一棵大树靠着正想歇歇,一位老汉认出了他,请龙进品一同回家,非要烤一罐香茶让龙进品解渴。
龙进品感叹道:“这样的礼遇我不知遇到过多少次,金杯银杯比不上老百姓的口碑。我能够有今天,在人生之路上每跨出小小一步,收获每一次成功,都凝聚着父老乡亲的呵护和帮助,群众的认可比什么都重要。”
多年以前,有一个小女孩,父母离异,母亲出走,父亲再婚后她和继母之间产生矛盾,父亲又长年打工在外,对她不管不顾,她只能和70多岁高龄的奶奶相依为命。由于长时间见不到父亲,得不到父亲的关怀,父女之间关系极度恶化,隔阂和矛盾深深挡在了父女之间。
到了小女孩读初中的时候,奶奶已无力给予更多的关爱,无奈之下小女孩把父亲告上了法庭。
女孩家离法庭20里远,不通公路,案件受理后,法庭工作人员每次去都要请当地村委会的工作人员配合,到家中及村里去了解情况,并找到他父亲,把父女二人约到一起做思想工作,创造父女相处的机会,希望能够庭前调解。
调解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往返十余次之后,父女俩僵持的态度才缓和下来,双方有了交流和对话,冰冻的亲情逐步得以化解。
案结后,龙进品依然牵挂着小女孩,经常了解、询问她的情况,给她一些资助和关怀。
女孩对龙进品说:“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发奋图强,要像你一样成为充满正义和善良的人。”
现在这个女孩已大学毕业,每年春节回家她都会到法庭来坐一坐、聊一聊。这个习惯延续多年,已经成为了春节他们之间的“规定动作”。
28年来扎根基层,龙进品践行了他的初心和使命。从“时代先锋”到“爱民为民模范法官”,同事们称他“一身荣誉、两袖清风”。年复一年,龙进品成了老百姓心中无量山的守护人。一位中央媒体记者用“一辈子,一件事”归纳了龙进品的职业生涯——这辈子,他都在做着司法为民这件事。
来源: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