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宋代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有一篇不足百字的读后感《读孟尝君传》,慨叹:“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得士乎?”
孟尝君何许人?班固《汉书·游侠传》:“——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莫不宾礼(以礼相待)。”孟尝君就是以善养士著称的“战国四公子”之一。“鸡鸣狗盗”就指他养的“士”(门客),王安石轻蔑地称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头头罢了。
其实,孟尝君,是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号孟尝君,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曾任齐湣王相国,以善养士著称,名声很高。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他“食客数千人”,人才济济,无所不有,都忠心耿耿,为他出谋划策,尽力效劳,但都是“鸡鸣狗盗之徒”。其原委却有一段妙趣横生的故事。
当时,孟尝君访问秦国,秦昭襄王想拉拢孟尝君做秦国的相国,却有人反对,并劝秦昭襄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情急之下,就求救于秦昭襄王的宠妃燕姬。燕姬向孟尝君提出要一件白狐裘为条件。可是,孟尝君早已把一件价值千金的白狐裘送给昭襄王了。
怎么办?随行的门客中有一善盗者,就乘夜色像狗一样潜入秦宫,偷回了白狐裘,立即献给燕姬。燕姬向昭襄王求情,答应放走孟尝君。可是,孟尝君又担心秦昭襄王反悔,就立刻连夜逃走。逃到函谷关,正是半夜。关上规定,凌晨鸡叫,才能开关放行。于是,门客中又有一个善学鸡叫的人,就“喔喔”叫了一阵,引得四周村里的公鸡都叫了起来。守关的人以为天明了,就开关放行。孟尝君一行就出关逃离了秦国。等秦昭襄王派兵追来时,他们早已离境了。
孟尝君这次外事活动的遭遇,就靠门下的几个“鸡鸣狗盗之徒”逃脱了险境。后来,“鸡鸣狗盗”已成为有聪明技巧而微不足道的人的代名词。多用于贬义。
《战国策·齐策》有一名篇《冯谖客孟尝君》,记载了孟尝君与其门客冯谖的情趣十足的故事。
孟尝君是齐国贵族、国相,又封于薛,据有大量田产,还要放债。所有催租收债的事,都靠门下的数千食客去干。
冯谖(xuan)是数千食客中的一位老者。此人既无“好(爱好)”,也无“能(才能)”。孟尝君却“笑而受之”。
进门后,他不断弹着剑唱着:“长铗(剑)归来乎?食无鱼。”又唱“出无车”,再唱“无以为家”。“左右皆恶(讨厌)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可是,孟尝君却一一满足了他的要求。
这“冯谖弹铗”,就成了一个成语,表示有心机的人,内心郁郁不得志,但藏而不露,借题发挥,抒发感情。冯谖就是这样的一位隐士。
当孟尝君需急派人去薛地收债时,众多门客无一人接任,只有“冯谖属(签约)曰‘能。’”“载券契(债据)而行”并许诺为孟尝君买回“家所寡有者”。
结果,冯谖赴薛,“矫命(假托命令)以责(债券)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很快归来,孟尝君责问其“以何市(买)而反?”冯谖回答:“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畜圈),美人充下陈(列队);君家所寡者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轻蔑地说,“先生休矣(你算了吧)。”
过了一年,孟尝君失宠于齐王,被贬回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这才意识到,“先生(冯谖)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却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得二窟。”
至此,冯谖提出“狡兔三窟”的计划,以形象的比喻警示孟尝君不得“高枕而卧”。如何“为君复得二窟”?一是冯谖“西游于梁(魏)”游说梁惠王,宣传孟尝君被齐流放,诸侯却欢迎他的“富而兵强(富国强兵)”的本事。因此梁王重赏孟尝君,并三次欲聘为相,而冯谖却告诫孟尝君,造造舆论就够了,不必当真。于是“孟尝君固辞不往”。齐王见秦王争聘孟尝君为相,也就赶快恢复了他的相位。这一举两得之计,就是冯谖为孟尝君营造的第二窟。
第三窟则是,冯谖为孟尝君挽回齐王的信任后,又告诫孟尝君“愿请先王(祖宗)之祭器,立宗庙于薛。”这“立宗庙于薛”鸡鸣狗盗的典故就更加巩固了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至此,“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上述“市义”、“辞相”、“立庙”的曲折细腻的过程,就是“狡兔三窟”的典故的来历,后来常用来比喻人的处境,多有防备,减少后顾之忧。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九娘》:“汝狡兔三窟,何归为(还回来干什么)?”
上述“高枕而卧”、“高枕为乐”两个成语,都和“高枕无忧”同义,都表示平安无事,无忧无虑。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司马懿)谓众将曰:‘孔明已死,我等高枕无忧矣。’”
从“鸡鸣狗盗”到“狡兔三窟”的情趣故事,都表明古人对“士”的看法,也显示孟尝君之流“善养士”的观点和态度。
作者简介:马汀,生于1933年10月,淄博市张店区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今山师大)中文系。从1960年起先后在淄博六中、十一中任语文教师。淄博市首批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先后发表教学论文、散文、诗歌等200余篇,个人先后出版散文集《杂记与漫谈》《打磨子轶事》《农民杨玉宽》《晚霞集》《牵手集》《冬天里的收获》等。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