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爱情风水

中国故事|书店里的“变局” – 恋爱的味道迅雷下载

要找姜寻不难,只需在他的书店里“守株待兔”。每天上午九点起,长发的中年书商就会照例在模范书局北京的六家书店间穿梭巡视。

姜寻会快步走过一排排书架以及散置四处的版画、拓片、老建筑石构件。各店由店长打理,姜寻只需定期跟他们在线上开会,偶尔还有针对性地给每人推荐些书。比如,“内心不够强大的”,姜寻会推荐《老人与海》,他说那书曾感动过他自己。

飘着咖啡浓香的书店里,姜寻总能遇到相识的访书客,于是停下来和他们聊上几句。聊书,也聊生意。


图为姜寻。受访者供图

他会告诉他们只印100册、董桥签名钤印的《一纸平安》珍藏本到货了,那些烫金小牛皮封面的宝贝被爱书人竞相收藏。他会记下他们谁想要那难寻的、好品相的富兰克林图书馆1975年版“100部伟大著作系列”,然后想办法联系愿意出手的藏家,从十几万的书价中赚上10%的佣金。

有时兴起,姜寻还会告诉书友,某国的大使要带着夫人来他的书店参观,某企业又和他一起给山区的孩子捐了批书,每本书上都盖着模范书局的小印章,满脸得意。

联结买家与卖家,让好书在书架间流通、重生——古往今来,这始终是书商的使命与营生。只是在浮躁、网购和电子阅读的冲击下,今天的书商想要坚守,就不得不应变。

苏格兰最大的二手书店入口处,挂着一个被店主用枪打碎屏幕的电子阅读器,以示愤怒与对抗。“纸书不死!”等口号在西方的书店、书镇里也常见。


模范书局。受访者供图

姜寻的书店里找不到愤怒。有人说,书商要生存就要妥协。姜寻说,他选择与这个时代合作。对电子书,他不支持、不反对。他知道,只靠情怀的书商活不下来,只卖书的书商也活不下来。姜寻写过一句诗:“没有开之不败的鲜花,只有不停绽放的美丽。”

只在圈子里销售的限量版、精装帧高端书,书店里摆放的“心灵鸡汤”(大众书),印着“一生二人三餐四季”和切·格瓦拉头像的十元冰箱贴等文创,几十元一杯的咖啡——它们一同构成了书店三分之二的账面流水。姜寻说,他之前也不卖“东野圭吾”,后来问的人多了,也就上架了这些“因为发烧,所以畅销”的流行书。


模范书局。受访者供图

姜寻还“贩卖”书店空间。他把书店租给电影导演和音乐家使用。六家书店中,最受欢迎的是二环里由一座百年老教堂改造而成的书店。15米挑高的空间里,阳光从印花玻璃窗照进来,落在一架架书上。时尚的女孩拿着手机在“教堂书店”里四处拍,然后把这糅杂了信仰、书页和情调的“最美书店”发到朋友圈,配上一句“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这般模样。”

姜寻说:“是时代造就了‘教堂书店’”。他并不介意书店成为“网红”,他不排斥流量,就像他不排斥“东野圭吾”一样。谁说书店就只能卖书?谁说今天的书店里不能喝咖啡、谈恋爱、上自习?一篇写模范书局的文章题目是《不在书店喝咖啡的青年不是好“咸鱼”》。姜寻说那是“标题党”,不过他喜欢,因为里面“有一种关于书店品格与角色的引领”。

姜寻本行做设计,也做过出版,他的书店都亲自设计,大到老建筑的空间改造,小到书架颜色样式。他收藏了几万块印书用的老木印板,喜欢四处搜罗各式各样的西洋裁纸刀,还致力于设计出“最美的书”。书店实在周转不开时,他才会把自己早年所藏的宋元善本“割肉”一本,换来几十万的救命钱。

他自小爱书、藏书,自己的部分藏书也放在书店的架子上,包上书皮,标明不售,有线装本、毛边书、签赠本,很多是关于买书、淘书的“书之书”。

因为偶尔觅得的一本民国书店书目底本,姜寻七年前在那家书店旧址旁开了一家民国式书局。那是他的第一家书店。之后的几家书店开在金融区、旅游区,每家店的销售策略都针对顾客人群作调整。

姜寻东北口音重,语速快,肚子微微凸起。谈话间他常提到“B2C”“项目”,谈资本的“合纵”,还把在市场流通的珍本书称为“类似金融产品”。姜寻说,新冠疫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曾觉得自己力量很大,靠做设计就能反哺书店,不需要别人入股书店。但当书店存活真的成为问题时,是否和资本合作就不是问题了。

与姜寻谈话,有时让人恍惚,努力想要在“读书人”和“生意人”两端间将他更精准地定位。他是个读书的生意人,还是个做生意的读书人?他借资本之力拯救“书之爱”的理想,他的理想又是否会被资本反噬与异化?

也许这些都不重要。理想主义者说:“纸张会被燃烧,书店不会逃跑。”现实主义者说:“但饿肚子的书商会逃跑。”重要的是,姜寻没有逃跑。

在藏书家韦力眼里,姜寻是个“执于一端者”。也有人说,姜寻精明,懂得借书之名行事。有人说,书只是模范书局的“背景墙”,但姜寻深知没了这“背景墙”,就什么都没了。“无论怎么炫,书店的脸就是书,做书店的不懂书、不读书不行。”


模范书局。受访者供图

这时代让爱书人困惑。老书店一家家倒下,新书店一茬茬开业。走进去,又分不清是“卖咖啡的书店”还是“卖书的咖啡店”。资本希望借助书业增添温情,书业也需要资本为自己续命。

当世界被毁坏时,修复它的方法都在书店里。但是当书店要溃败时,该去哪里寻找修复的方法呢?许多人觉得姜寻找到了。用他的朋友的话说,“他把一块铁捂热了”。

不管怎么说,“教堂书店”曾经只是一间被废弃的大房子。如今它活了,人们走进它,和书共处一室。姜寻探索的“老宅子书店”模式已是许多人心目中赋予老建筑和书业新生命的标杆。

不断有人邀请姜寻去看看他们的老宅子,去策划与设计书店,姜寻也努力挖掘这些宅子的文化渊源,把书店的故事讲好。

姜寻说,他不仅是书商,也是书店人。不仅自己做书店,也为别人打造书店。他给东北某大学设计规划了一个1000平米的文学书店,据说很受年轻人欢迎。

总策划:赵丹平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 刘恺

记者:桂涛、张漫子、陈钟昊、孟菁

编辑:李妍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北京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财经频道

本文重点讲:恋爱的味道迅雷下载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

财经频道

关于作者: mmq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