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QQ昵称

励志散文 村寨发励志奖学金,钱少但情意重

贵州的一个村寨,近日举办了一场励志奖学金发放活动。这个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的村寨,名字叫高塘村,为了鼓励今年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以及其他表现优异的小学生,村民们自筹了3.6万元当奖学金。发起人称,参与捐款的村民希望通过微薄的力量鼓励学生好好读书。

得到奖励的学生们,拿到手的鼓励金并不多,奖学金最高的1500元,也有1000元、200元的。除了五六位主要捐款人,其他的村民捐了10块、20块、50块,这也不多。但正是不多的捐款和不高的奖学金,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这种关注与钱的多少无关,与温暖、爱、祝福与祝愿有关。

这样的场景,在城市里是看不到的,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小县城,以前常看到中小城市有奖励高考状元的新闻,近两年也近乎绝迹了。这是因为,城市人的收入终归还是要比偏远乡村高不少,想要凑上一笔学费,总还是有办法的,实在不行,高校里还有助学贷款等渠道。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城市让家庭与人都变得独立起来,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去麻烦别人,这个原则在城市里得到普遍的默认。城市居民想要做点慈善、为孩子捐助学费的时候,通常也会选择穷困地区,很少有面向城市贫困人口的捐助行为,不是人们没有这个愿望,而是在寻找贫困生、确定帮扶关系等方面,确实存在较大的难题。

反观像高塘村这样的村寨,因为人口并不多,各家的经济状况与各家孩子的学习情况,大家都一目了然,谁应该得到帮助与奖励,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帮助与奖励,人们能够很快寻找到具体的人,并且用简单、直观的形式来表达心意。

根据报道来看,这次高塘村选择奖励的学生,学习成绩成为主要的衡量标准,是否考虑到家庭贫困,这点没有透露。即便谁考得好谁拿的奖学金多,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个做法具有明显的倡导意义,鼓励其他的孩子努力学习,拿到奖学金只是锦上添花,能有一个好的前程才是主要的。

通过这条新闻可以看到,在乡村,人们对于孩子的前程的认知,仍然是朴素的甚至是带有一点虔诚的。农村的孩子想要跳出“农门”,考大学似乎还是唯一的出路,只是在与城市孩子竞争的时候,农村学生显然吃力不少,这样的状况下,高塘村村民的奖学金,就具备了给农村孩子加一把油的潜在用意,这笔钱不能弥补城市与农村教育的差距,但如果能助燃一个学生的好学精神,在未来能够更刻苦一些,客观上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网友关注这条新闻,除了由衷地为这种做法点赞之外,更多是感受到了来自熟人社会的温暖,不少人会想起自己或父辈小时候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拿着左邻右舍凑的学费上学的往事。在过去的乡村,一名大学生是整个村庄的骄傲,在学习优异的学生身上,寄托着村民对外面世界以及外面生活的向往,帮助一名学生,往往会成为捐助者最无私、最骄傲、最容易得到幸福感的一种方式。

来自高塘村村民自筹的这笔奖学金,不仅鼓舞了得奖的学生,也更大范围地温暖了人心。 □韩浩月

本文重点讲:励志散文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

关于作者: mmq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