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QQ昵称

名人名言大全励志 小学生哪些准备不能“零基础”,小学名校长告诉你


总有家长焦虑地问我:孩子学前阶段要学什么知识?认字、数学要达到什么程度?每年新生入学后,也会有家长忧心忡忡地来问:我们似乎学前没怎么学,会不会跟不上?孩子是不是需要外面开小灶?

其实,在我们学校有一个持续10多年的“新生培训营”,每年一周的培训主要是培训新生的专注力和规则意识。千言万语总结成一句,那就是:小学看重的不是孩子在学前学了多少知识,而是他们有没有经过一个学习准备期,培养起好的学习习惯。今年“双减”政策的出台进一步说明,学生的学习可以零起步,但是习惯不能“零基础”。

不论对哪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家长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提前学,不超量学,培养他们足够的专注力、规则意识,并且要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的习惯。孩子自然能以最饱满的状态适应小学生活,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15分钟开始,专注力是小学生最重要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专注力。家长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从训练孩子在15分钟内专心做一件事开始,逐渐延长到35分钟,甚至更长时间。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小学一年级每节课的时间长度是35分钟,所以家长可以从15分钟开始,逐步延长孩子有效专注的时间,确保入学后,孩子能在一节课的时间中尽量维持专注度。

“专注”不仅关乎时间,更需要在有限时间段中提升效率。我遇到过不少家长吐槽自己的孩子做事磨蹭拖拉,有的学生在家看书、做练习时,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或者玩具放在手边,竖起耳朵听大人闲聊,这些都是没有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

培养孩子“在有限时间里做好一件事”的习惯有很多方法。比如,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搭好积木、认真看绘本、听故事等。孩子一旦达到预期目标,家长应给予正向鼓励评价,激励孩子进一步提升效率。

记得每年新生培训的第一天放学后,我都会发现有学生把铅笔、橡皮落在桌肚里,或者是新生入学没两天,午餐餐垫就找不到了,笔袋和其他同学的搞混。不少家长往往觉得孩子还小,会帮他们收拾东西。其实让他们学会整理保管自己的物品,培养的不仅是自理能力,更是清晰的思维和规划,以及对学习的责任感。

每年培训日的前一周,学校会为新生准备书包、笔袋还有铅笔、橡皮、直尺等一整套学习用品。大方简洁的书包内容区分合理,引导学生将学习用品分类;中华牌铅笔、一大一小两块绘图橡皮、带波浪线的直尺、垫板、文件夹……这些“去玩具化”的文具不仅能避免安全隐患,还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不容易引起攀比。

家长在家里也可以指导自己的孩子学会理书包、小书桌,每天入睡前把第二天使用的课本、文具准备好,把要穿的衣物整齐叠放在床边等等。

这也是在培养一种入学的仪式感,让孩子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渴望。

从看似“无所谓”的生活细节开始,建立清晰规则意识

小学和幼儿园在作息上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幼儿园会有一到两小时的午睡时间,而小学生的午休时间相对变短,午餐后会有30分钟左右的午休。所以家长要逐步帮孩子调整作息习惯,让孩子逐渐适应,即使午睡也能够做到较快入睡,醒来后也能及时调整状态迎接下午的学习。相应的,晚上则要安排孩子早点睡觉,补足休息,早睡早起。每个孩子的生物钟略有差异,未必要硬性规定孩子非得在8点半或者9点睡觉,但要培养孩子有健康的作息时间,与入学后的时间表相适应。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家长忽视的内容,就是“吃饭”“如厕”等日常规矩。新学期开始的几天中,最热闹的就是中午吃饭时,学校会在这几天开放午餐观摩。所谓“午餐观摩”就是允许家长在这几天中午来学校看自己的孩子用餐,一方面了解学校的午餐情况,另一方面也能观察自己孩子。

有些学生独立吃饭的能力还没有培养起来,家长在窗口看得干着急,忍不住想跑进教室喂饭;有些学生只要有汤汤水水就会弄成大花脸;有些学生总也吃不干净,吃虾不会吐壳,就放弃不吃……不仅如此,有些学生“坐没坐相”,吃饭的时候喜欢把脚跷起来,或者东张西望,聊天的都有。不少家长现场看到才感慨,原来自己孩子在生活细节上还有很多需要学的。

此时,老师们则会重点帮孩子先做“吃饭规矩”,比如有序排队领饭盒,学会自己盛汤;专心吃饭,细嚼慢咽;两脚放平,吃完以后学会收拾自己的餐具,用小毛巾把桌面擦干净。

除了吃饭有规矩,如厕也有规矩。每年都会遇到家长焦虑地告诉老师,孩子因为不会用手纸就憋了一天,或者用惯抽水马桶,不会使用蹲厕等等。还有孩子洗完手后把水沥干时甩了一地水,把洗手液当泡泡机等。

我们班主任都会告诉学生,下课后先做三件事:整理桌面放上下节课书本、用品,喝水,上厕所。避免学生下课时只顾着玩,结果上课时内急。

总之,这些看似和学习无关的生活细节,其实反映了孩子独立自理能力的高低,生活习惯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在校的状态。

鼓励孩子把每天的事告诉家长,构建良好的亲子交流习惯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而此时亲子有效沟通很重要。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让他们愿意把每天发生的事主动告诉家长,并且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

家长尤其要注意,向孩子提问的方式很重要。不少家长吐槽,和孩子交流,他们常常什么都不肯说。反思一下才发现原来爸爸妈妈问来问去就是——“今天有没有布置作业” “谁被老师表扬或批评了” “你有没有得到老师的小红花”……事实上,他们很快就对家长的这些问题不感兴趣甚至很排斥,所以会敷衍了事或者索性不回答,这就起不到有效沟通的效果。

那么,家长提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和孩子有效沟通?我认为,要从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事入手,比如和孩子聊聊“今天的饭菜怎么样,有没有你喜欢吃的” “今天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甚至可以和孩子聊聊“新老师怎么样?你喜欢吗?”没有与学习成绩高相关度的聊天,没有“与别人家孩子”的比较,从轻松、舒适的交流内容开始,孩子自然愿意打开心扉。

孩子愿意讲,家长要善于听,耐心地听孩子说任何事。刚开始,家长可能会听到很多学校里发生的琐碎小事,他可能会讲开心的事,也可能会讲不开心的事,甚至有些是无关紧要的事。年纪小的孩子甚至会讲得比较混乱,但家长千万不要不耐烦,一定要耐心地听他们说。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养成和家长交流的习惯,对家长产生情感上的依恋和归属感,有什么事情都愿意和家长交流。家长每天至少和孩子面对面交流一次,即使是出差或者在外地工作的家长,每天也至少要和孩子通一次电话,有效交流。

陪伴孩子成长,家长也需要自我成长

上小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全新开始,而陪伴着孩子们的家长也需要在生活、心理等方面提前做好准备,这也是为人父母自我成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会交流非常重要。

学会和老师交流。尊重老师,不在孩子面前质疑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在孩子面前对老师评头论足。幼小衔接,不少家长会出现焦虑、迷茫,此时能够充分地与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积极配合,获得支持,家校合作形成合力,一定可以掌握较好的方法,顺利度过学习准备期。

学会和家长交流。为了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家长们常常会建一个“群”,但如果群内仅仅是学习焦虑的宣泄,学习生活的攀比,孩子嬉闹引发不快的互相指责,是起不到积极作用的。所以学会和家长交流,教育方法的介绍,学习资源的共享,实践活动的互动等等,都是值得交流的内容。

学会和孩子相处。和孩子相处,要了解此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要能够把孩子当人,当成未成年人,当会犯错的未成年人。幼小衔接阶段,孩子们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他们心智尚不成熟,常常会有些小别扭,犯些错,这都非常正常,需要我们以耐心去宽容地看待,以爱心去呵护、教会他(她)不断学习。


  作者:吴蓉瑾(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顾军

  图源:本报资料图片,摄影:袁婧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重点讲:名人名言大全励志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

关于作者: mmq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