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QQ昵称

励志古诗 孩子心理素质差,太怕输,原来是父母做错了一件事

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意识到,孩子需要表扬,但是,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如果表扬不当,实际上是会伤害到孩子的,甚至会为日后的心理问题埋下祸根。

放弃比赛的孩子,怕输的背后是何缘由?

13岁的田田是一位个子高高的男孩,是学校篮球队的成员。有一次,在班级篮球比赛时,他发挥得很不好,好几个到了他手里的球,都没有投进篮里。他很懊丧,对爸爸说:“我简直太笨了,简直丢死人了!”

爸爸看到儿子颓废的样子,心里很着急,但是他还是掩饰住了自己焦急的神情,对儿子说:“老师发来的视频我看了,觉得你表现不错呀!”

田田听爸爸这么说,并没有好起来,他不耐烦地“哼”了一声:“才不是呢,糟糕透了!我再也不打球了!”

“你怎么能这样?你已经表现很棒了,我像你这么大,根本不会打球!儿子,不可以这么消极,你一定要告诉自己,你是最棒的!”

田田不再说话,他垂头丧气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里。爸爸不放心,掩开房间的门,想对儿子说什么,却被挡了回去:“啊呀烦死了,我还有好多作业呢!”

爸爸只好作罢!

过了几天,举行校赛,虽然老师劝田田报名,但是他却放弃了。

爸爸心里着急而失望,他无法接受儿子如此怯懦……


15岁的悠悠在妈妈心目中,曾是一位聪明伶俐的女孩,她也是妈妈的骄傲。由于她的学习成绩不错,尤其是英语成绩,几乎总是第一名,妈妈经常会在朋友圈里“炫”女儿的成绩,但是最近,令妈妈匪夷所思的是,学习成绩一向不错的女儿,竟然不想上学了。

妈妈拐弯抹角地对悠悠说:“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

但是,不论妈妈怎么鼓励悠悠,悠悠的情况还是没有改善。妈妈想不明白,女儿的心理素质怎么这么差。


言不由衷的夸赞,并不能激发孩子的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田田爸爸的初心是好的,是希望能够鼓励儿子,让儿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但是做得欠妥的地方,是爸爸只是在试图让儿子回复“好的感受”,从而让他快乐起来,乐观起来。

但是爸爸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孩子如果没有在实际行动中,获得能带给他价值感和成就感的表现,笼统的表扬并不会起作用,至少不能比较长久地起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在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

所谓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自我效能的高低确实对我们完成任务有很大的影响。 就拿自信心来说,一个能正确评估自己能力且相信自己能力的人在完成任务时更容易成功。


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是如何形成的

很多家长渴望孩子能够顺利地达到某个目标。为了提升孩子能完成目标的信念,也就是激发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通常会采用表扬孩子的方式。

但是,如果表扬偏离了事实,它并不能起到激发孩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的目的,也就是并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达到目标。

比如上文中的田田爸爸,用了一种否定事实的方式,试图去让孩子掩盖挫败带来的颓废,但实际上,孩子自己经历了挫败,他心里很清楚自己当时的处境与感受。这个时候,孩子内心中有着强烈的自我否定,同时,他们也担心,自己一直会会这么差劲。父亲试图掩盖真相的行为,并不能让他变得信任自己。相反,父亲表现出来的不符合事实的期待,对于受挫中的孩子,其实是一种压力,这就导致了田田最终放弃比赛。

而悠悠,虽然在此之前并没有像田田一样经历挫折,但是,当妈妈过度地渲染孩子的成绩时,妈妈的态度给悠悠形成了一种特定地标签“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在短时间内,这个标签,会让悠悠膨胀,她依赖于这个成绩好的标签所带来的光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悠悠却出现了回避的行为。

悠悠的这种逃避光环的行为,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称为约拿情结。


约拿是圣经《旧约》里的一个人物,他是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并且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有一天,神终于交给他一个光荣的任务:以神的旨意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可是约拿却畏惧了,他逃避了这个任务。

约拿情结认为,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有时候,在一种机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后畏缩的心理,是一种情绪状态,并导致当事人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力。

其实,究其背后,是对失败的恐惧。而悠悠妈妈频繁而过度地夸赞女儿成绩优秀,实际上给女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反倒使得她担心自己万一失败了,会失去这些光环。因为害怕失败,所以,干脆选择逃避。


真正的自我效能感,来自于挑战了困难之后的成就感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出孩子真正的自我效能感呢?简言之,真正的自我效能感,必须是在征服挑战中获得的。

亚里士多德曾说:“快乐不是一种可以与我们的所作所为分开的感觉,快乐就好像舞蹈中优美的动作,不是舞者在跳完舞后的感觉,而是将舞跳得很好时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成就感。”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快乐,其实就是一种拥有了真正的自我效能感带来的良好感受——一定是将舞跳好了,才有的感受。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曾提出“感觉满意”与“表现满意”的概念,所谓的感觉满意,就是主观感受上觉得很好,很愉悦;而表现满意则是行为上达到了令自己满意的状态。


塞利格曼认为没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可以绕过“表现满意”而直接让孩子得到“感觉满意”,一个孩子,只有征服挑战,克服挫折,才会获得自尊感和愉悦感。反之,如果不去征服挑战,说再说鼓励的话也不会真正有效果的,因为,回避困难,会让人颓废。

正如塞利格曼所认为:如果一个孩子感觉自己没有价值,憎恨自己或者是没有信心,那反应出来的实际上是他觉得自己与现实世界的交往存在困难,这个时候必须帮助他与现实的世界的关系得到改进,才能够让孩子觉察到自己的进步,只有这样他的心情才会改善。

电影《面对巨人》中有这样一个非常励志的片段:布洛克所在的橄榄球队,是个比较烂的球队,比赛的前一天,布洛克和他的队友们都惧怕对手,感觉自己没有一点胜算,他们因此毫无斗志,在球场上表现出了懒散的状态,他们的教练泰勒并不在意球员们的消极态度,依然对所有人进行死亡爬行训练,也就是背上一个人爬行10米,当教练让队员休息时,大家已经是挥汗如雨了。


这时,教练让球队的队长布洛克单独出列,蒙上眼睛,让他背上一个160磅的人进行死亡爬行,看看能挑战多少米?其他队员开始一脸的不屑,满是嘲笑,布洛克也认为自己最多能够爬30米,然而在教练的激励下,他竟然爬完了全场,全场有120米,每个人都站了起来,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了不可思议,看到了佩服,看到了惊叹,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他的胎教练泰勒喊了13次“就是这样”,15次“加油”,23次“别放弃”,48次“继续”,教练一直鼓励布洛克,让他前进,直到到了球场的边界,队员们全部看到了队长的巨大潜力,也看到了获胜的希望。

在这段感人的影片镜头中,面对大家很低的自我效能感,教练并不是简单地说“你们很棒”“你们一定能行”之类的话,而是激励队长布洛克去行动去挑战。影片中,布洛克挥汗如雨,胳膊灼得通红,教练在他身边,不停地激励他坚持。教练,就是要让布洛克通过亲自挑战和付出,意识到自己可以,自己能行,也就是通过挑战被激发出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家长这么做,激发孩子自我效能感

那么作为家长,在孩子受挫的时候,该如何做,才能够激发孩子的高自我效能感呢?

  • 首先,父母要共情到孩子当下的感受,表达出自己深深的理解。

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很颓废,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理解他内心的感觉,一定觉得自己糟糕透了,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却换来这样的成绩,很不甘心。

要想做好这一点,父母可以快速地转换角色,站到孩子的角度体验他此刻的心情,就更容易能共情到他。

  • 其次,父母要用将失败帮孩子转化为“暂时性”的。

很多受挫的孩子,之所以自我打击过于严重,甚至因此一蹶不振,是因为他们将目前的挫折理解成了永远无法改变的挫折,会觉得没有希望了。父母比较恰当的做法是指出“你今天表现确实不令自己满意!”“这次是不太顺利!”类似今天、这次等时间限定词,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这个挫折只是暂时的。另外,也可以将孩子的失败点,具体化,而避免泛化。比如,孩子打球没有发挥好,父母可以帮助他总结原因,指出来:“你今天是在投篮的地方不得力,其实你和大家其他方面的配合是不错的!”

  • 最后,家长一定不要仅仅停留在嘴上功夫,而是要具体地想办法支持孩子。

正所谓是哪里跌倒让孩子在哪里爬起来,这是最能带给孩子挑战困难满足价值感的方式。

比如,一个孩子成绩很糟糕,家长除了做到以上的步骤外,也要帮助孩子找到提升成绩的方法,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通过努力,是可以取得进步的。

这样一来,他们便通过体验打破了“永久失败”的认知解释,建立起所有失败都是暂时的,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和正确的方法改变境遇。这便是高自我效能感的的特征了——我相信,我能做到!


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是的,成功的一大价值,就在于让挑战者能够明白,我是可以征服失败的,也因此我遇到了更强大的自己。

本文重点讲:励志古诗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

关于作者: mmq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