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旬阳•青春记忆》纪念画册随笔
又是一年“五四”青年节,我翻开《“旬阳•青春记忆”原铁道兵四十八团学兵连修建襄渝铁路五十周年》大型纪念画册,给人荡气回肠的强烈视觉冲击,感到热血沸腾,展现了特有的青春张扬和朝气活力,再一次拉近了铁道兵与学兵的距离,形成了与学兵们跨越时空的青春共鸣,礼赞奋斗的青春。
记得曾有人说过,一切纪念都是为了不忘记,而所有的不忘记都是为了被纪念者的事迹与精神能够影响更多的人。
时代的记忆,记录着襄渝铁路通车50年的历史。很多人都知道穿越秦巴汉水间的襄渝铁路是铁道兵修的,却少有人知道它背后的隐秘建设者——陕西25800余名初中毕业生组成的“三线学兵”连。
2020年8月18日,是“三线学兵”修建襄渝铁路50周年。为了隆重纪念这个凝重的节日,原铁道兵48团学兵以特殊的方式:致青春!向学兵们赠送《“旬阳•青春记忆”原铁道兵四十八团学兵连修建襄渝铁路五十周年》大型纪念画册。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对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这就是“三线建设”。横跨川陕鄂三省的备战铁路——襄渝线,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成。1970年8月和1971年3月,陕西25800余名初中毕业生,组成三线学兵连,他们来到秦巴腹地,与铁道兵、民兵共同奋战。
原铁道兵48团的四个学兵连,由莲湖区10所中学的662名同学组成。“三线学兵”,一个如此靓丽,如此活力的称呼;又是一个何等才俊,何等风华的美誉,镌刻在秦巴大山、旬河之畔,1000多个日日夜夜投身襄渝铁路大会战。
“轻以待己、重以报国,热血青春、永不凋零”,在沸腾的群山里,他们抡起大锤削平山峦,跃入激流架设桥梁,经受磨难挫折,不懈奋斗拼搏,奉献青春韶华,终于建成了襄渝线。
由卢存志战友总策划、总投资印制、刘伯龙战友总设计和总编辑的《“旬阳•青春记忆”原铁道兵四十八团学兵连修建襄渝铁路五十周年》大型纪念画册,用照片、图文把“三线学兵”的记忆片段,精心拼接起一幅斑斓多彩、完整的〈旬阳•青春记忆》画卷,记录了“三线学兵”在特殊的年代、特别的环境、蹉跎岁月闪光的青春,寄托了学兵对旬阳第二故乡、对青春无限向往与深情,以特殊方式“致青春”,抒发“三线学兵”在秦巴汉水间一段特殊感情和心路轨迹,既是对与共和国一同走过艰苦岁月的“三线学兵”50周年最好的纪念,也是向襄渝铁路通车50周年奉献的一份珍贵厚礼。
(照片为刘伯龙战友,他担任《旬阳•青春记忆》纪念大型画册的总设计和总编辑。)
(照片为《旬阳•青春记忆》纪念大型画册的总策划,总投资人卢存志战友在画册发行仪式上。)
浓缩“三线学兵”特殊情感的画册,再现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青春的记忆最涌动。
旬阳是铁道兵48团学兵魂牵梦绕的地方,寄托着学兵们终生的情怀。662名中学毕业生组成的特殊群体,列入部队编制,既不同于军人,又不同于铁路工人和民工,而是一支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从未有过的特殊团队。
在两年八个月的筑路生涯中,48团的学兵和铁道兵、民兵并肩战斗,在襄渝铁路陕西境内265公里的战场上,他们与铁道兵、民工鼎足而立,依山扎营,以隧道、桥梁为战场,以风枪、铁锹为武器,圆满完成营建、修便道、架设高压电线、刷边坡、打隧道、架桥梁、开挖路堑、修建车站等各项施工任务,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共和国的重负,成为襄渝铁路上的一支生力军,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在襄渝铁路建设史上极其独特的一页。
参加三线建设是“三线学兵”人生经历中的华彩乐章。这种大规模的直接从学校组织初中毕业生到环境恶劣的山区修铁路的情况,是一个全国独一无二、前所未有的“兵种”,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唯一的一支“学生军”,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三线学兵”作为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名称,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这个特殊的名称已经渐渐地远去,但历史总会有人去提及、去怀念、去记忆。
《旬阳•青春记忆》画册圆了铁道兵48团学兵连662名学兵从三线退场至今的三线情结,青春的记忆与奋斗的影像中蕴含着社会的记忆和国家的记忆。
虽然因当年条件所限,收入学兵施工和生活的老照片不多,但刘伯龙战友以独特的思维和心血,精心设计出的画册成为学兵们“安放心灵的地方”,再次走近旬阳,凸显三线建设中一曲空前绝后的学兵壮歌,浓缩秦巴汉水间一段惊心动魄的学兵青春,讲述那中国历史上不再重演的学兵故事,让这些瞬间化为永远的记忆,让社会了解“三线学兵”,把这些有理想、有信念、有志气、有作为的“三线学兵”介绍给读者,重温那一段不应忘记的历史,记住这些为襄渝铁路建设积累的珍贵资料。
画册站在铁道兵48团学兵连的角度上,纵览襄渝铁路“三线学兵”昔日共同的风采,正可谓是:一条襄渝线,集结起一百四十一个连队的铁血少年;二根钢轨间,凝聚了两万五千八百零六颗忠心赤胆;三线献青春,书写就共和国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五十年庆,吟诵出追忆往昔笑对人生的绚丽诗篇。
凝聚“三线学兵”壮丽青春的画册,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用图像见证学兵在旬阳的那段难忘的历史,记录[铁血岁月]“三线学兵”连队昔日青春风采,展示“三线学兵”在修建襄渝铁路时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老照片,那一幕幕精彩的场景又在读者眼前回放,那饱含深情的每一段心语,每一个细节都记载着学兵们的生存磨砺、人生感悟和芳华的回忆,触景生情,澎湃的激情总会在心头涌动。
纵观画册,既有“三线学兵”连驻地分布示意图、[2107]工程施工地点等历史资料,又有“三线学兵”连留下的足迹和大事记;既记载着“三线学兵”奋战襄渝铁路血与火的成长史,又浸透着退场后人生旅途不忘初心的奋斗精神;既有重走襄渝线[感恩旬阳]的真情回馈,又有[祝福旬阳]的美好期望。画册中各类不同形式的作品,无不涌动青春的气息和力量,场景宏大阔远,故事曲折迭宕,人物命运传奇,画面细腻精良,无论是配文和制图,都真切反映了学兵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不老情怀。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五十年仿佛弹指一挥间。苍茫的群山记得,奔流的旬河记得:当年这些朝气蓬勃的中学生,这群风华正茂的热血少年。两年八个月,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学兵在旬阳大地上,以秦巴大山为纸,以汗水、血水为墨,书写了壮丽的诗篇,学兵们的青春之歌,回荡在秦巴汉水间。他们修建的晏岭隧道、枸元隧道、牛圈沟隧道、旬阳隧道、旬阳车站和磨子沟大桥矗立于天地之间,使蜀道变通途,时代列车唤醒了沉睡的大山。
旬阳的青山绿水,见证了学兵们曾经的芳华岁月,当初的青葱少年如今已年近古稀。虽然他们不再年轻,但五十年来,无论学兵们身在何处,他们永远不会忘记一起拼搏奋斗的岁月,不会忘记那浸染着青春的血汗的铁路,更不会忘记伟大的三线学兵精神。
特别是旬阳的那山那水那景,那年那月那人,是一串音符拨动心弦;是一曲颂歌感地动天。仿佛48团学兵的旗帜迎风飘扬,学兵们的歌声依然嘹亮,留下了学兵们太多的记忆,虽然多少往事经不起岁月的磨砺淡出了记忆,唯有画册这源头活水,使魂牵梦绕的“三线学兵”的青春,成为生命中潜藏的那片记忆却永远鲜嫩如初,留住了一段难忘的历史,珍藏了永恒的青春追忆。
弘扬“三线学兵精神”的画册,谱写了激越历史时空的青春乐章。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
精神,薪火相传;青春,生生不息。“三线建设”曾经是新中国建设的一项战略决策,因保密而未曾被人知晓。“三线学兵”由于它的独特和新奇,也一直尘封在当事人的记忆里。
但历史没有忘记他们,横亘在中国西部的襄渝铁路深深地铭记着他们。现如今,中国“三线建设”的面纱被逐渐撩开。对三线精神的弘扬和宣传,是对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代的发扬光大,是对当年学兵的尊重和礼赞。
学兵的历史是铁道兵历史的一部分,铁道兵精神涵盖“三线学兵精神”,铁兵学兵同属一个精神家园。学兵们学习和践行铁道兵精神,耳濡目染,锻造出陕西特有的“三线学兵精神”,学兵们那种报效祖国的崇高品质、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是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谱写了一曲“三线学兵”激情壮美的青春乐章,永远飘荡在历史的长河。
如今学兵们眼角有了皱纹,双鬓添了白发,但是,“三线学兵”难忘这一段无愧无悔的青春经历,难忘这一段可歌可泣的青春岁月。回首寻觅,身后那一串串青春脚印,最闪光的是“三线学兵精神”。“
三线学兵”作为一个连队形式虽然不存在了,而作为几十年积淀下的“三线学兵精神”文化骨髄已深深影响了每一个学兵,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中。
画册坚持历史时间轴与青春记忆轴协同并进,系统性、全面性、多方位、多角度彰显追忆激情岁月,愈挫愈坚不散的学兵魂,那汉水旬河边的一幕幕壮举,再一次将学兵们的激情点燃;那崇山峻岭间的一曲曲青春之歌,再一次萦绕在学兵们的耳畔。
历经五十载,斗转星移不忘旬阳情,使得画册既具青春展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功能,又具档案记载、文化传承、价值传承的功能。因而最能体现、最能引起学兵的思想共鸣,最能燃起浓烈的学兵文化。
随着岁月的流逝,一种怀念襄渝战地生活,弘扬学兵精神的文化重新复苏。
画册传承了“三线学兵”之魂,弘扬了“三线学兵精神”,激励学兵不忘初心,奋进前行,恰好弥补了“三线学兵”文化这个空缺,值得推崇和大赞。“三线学兵精神”如同吹响的集结号,把“三线学兵精神”再次汇集在《旬阳•青春记忆》里,让三线精神得以铭记和代代相传。
画册中的“三线学兵”,是一串音符拨动青春的心弦,是一首感天动地的赞歌。
那一幅幅照片绽放着“三线学兵”铁血岁月的青春年华,那永远的“三线学兵精神”像一条纽带把我和学兵紧紧相连。
岁月如水哟 如水的岁月
像旬河的波涛一样缓缓地流淌
光阴似箭哟 似箭的光阴
如襄渝铁路上的列车一样飞穿
半个世纪哟 整整五十年
漫长的一万八千二百五十天
急促的 急促的又似
弹指一挥间
这是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一个鲜为人知的秘闻。
1970年,陕西省革委会和陕西省军区下发文件,25800多名未毕业的初中生组成“三线学兵连”,奔赴安康、紫阳、旬阳,参加两年零八个月的襄渝铁路建设。
这是秦巴汉水间,一段惊心动魄的青春。
刘伯龙战友《不老的幽灵一一为纪念牺牲的战友,写在襄渝铁路建设50周年之际 》,深切表达了全体学兵对“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襄渝线上的战友(119人)”的怀念。
不老的幽灵
为纪念牺牲的战友,写在襄渝铁路建设50周年之际
文/刘伯龙
我轻轻地
轻轻地
睁开了
朦胧的双眼
掀起了
战友们含着泪
为我钉下的
已经腐朽的
棺板
我奋力地
奋力地
扭动着
僵硬的身躯
推开了
战友们揪着心
为我浇筑的
混凝土的
“房间”
我
离开了坟茔
游弋在
萋萋青草间
我
离开了墓冢
漂浮在
碧波荡漾的
瀛湖水面
我诞生在
一个特殊年代的
一个特殊事件
我永恒于
一个特殊团队的
一次偶然
我想起了
想起了那个惨烈的昨天
轰隆一声巨响
万吨巨石倾泻而下
我的魂灵
顿时化作
一缕青烟
飘出了隧道
融入了大山
战友们含着眼泪
含着泪
把我的遗体
葬在了山间
那撕心裂肺的哭声
哭声
至今还在
我的耳边
回旋
我
四下地张望
向山谷呼唤
我
苦苦地寻觅
对着巴山汉水呐喊
我的战友
我亲爱的伙伴
你们在哪
你们都在
哪里啊?
为什么
为什么
只留下了
我
孤孤单单
在这荒山野岭
不问不管?
为什么
为什么
只留下了
我
在这里长眠?
在我的记忆中
一切的一切
都发生在昨天
而如今
掐指一算
一别
竟然已经五十年!
我是一个
神秘的幽灵,
游荡在任河
流水
兰滩
我是一个
不老的幽灵
奔波在小米溪
五块石
唐家湾
清晨
我来到隧道口
寻找我曾经
施工的掌子面
风枪突突
炮声隆隆
只留在了记忆里
如今
早已烟消云散
傍晚
我来到大桥边
想看看
当年的嚣喧
人声鼎沸
灯火阑珊
还想看看
是谁
又在加班
可是
这些都已不见。
我来到了
驻地
寻找
当年连队的
营盘
想问问
今天中午
是否
正常开饭
这里
早已人迹杳然
营房的墙基
仍然
依稀可见
已经成为了
田坎 地畔
这里
只有
飞奔的列车
车窗的灯光
一闪一闪
车上的游客
那一张张
幸福的笑脸
对这
鬼斧神工的
工程
发出声声的
惊叹!
在我
期盼地
等待中
牺牲的战友
都来了
是我
寻寻觅觅
打扰了
他们的
以往的
宁静
还是我
声嘶力竭的
呐喊
惊醒了
他们的
深度
睡眠
他们都来了
来了
有快乐的
丁萍
马鸿燕
来了
还有
我们的排长
吴南
都来了
有张重学
王惠茹
翁西民
还有
年龄最小的
董永善
赵晓甫
双手递上
水泥纸写成的
《申请书》
还在要求入团
三元战友
搀扶着
和自己安葬在一起的
母亲
步履蹒跚
王慧茹紧紧地抱着
刚给奶奶买来的绒裤
等待着返回西安的
第二天
赵树茂战友
挥着拳头
在喊
“铁路不通 绝不回家”
的铮铮誓言
大家都来了
一百二十多名
一百二十多名
花季少年
相聚在这里
“团圆”
在我的心中
涌出一阵释然
我孤独的幽灵
还有他们和我
相依相伴
大家都来了
一百二十多个
一百二十多个
不老的幽灵
汇集在这里
共同“祭奠”
在大家的交谈中
我感到一片茫然
永远忘却不了的
是对亲人的
深深的
思念
都在这里啊
大家都在这里
我们搞一次
襄渝铁路
建设
五十周年的
隆重庆典
按照五十年前的
编制
我们组成了
一个连
一个特殊的
——“三线学兵连”
一个长眠在
巴山深处的
——“三线学兵连”
一个
永久的
永久的
守护在
襄渝线上的
——“三线学兵连”
这是三线建设中,一曲空前绝后的壮歌。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再重演的故事。
菜湾旬河西岸,当年师部医院、四十八团团部、团里几个直属连、仓库都在这里。如今是旬阳县城所在地、也是最繁华、热闹的地方。
铁道兵5848部队学兵1连一一2107工程学生民兵第29连。
学兵一连参与修建的旬河铁路大桥,照片左边沿大桥前行,将进入他们修建的堰岭隧道。
铁道兵5848部队学兵2连一一2107工程学生民兵第30连。
学兵二连当年的驻地。
铁道兵5848部队学兵3连一一2107工程学生民兵第32连。
铁道兵5848部队学兵4连一一2107工程学生民兵第31连。
三线学兵青春礼赞(节选)
作者:刘伯龙
我们在密林深处安营扎寨,
建起家园,
我们在崇山峻岭架锅砌灶,
烧水做饭。
樱桃树下,
我们朗朗背诵“老三篇”,
狠斗“私”字一闪念。
一一这,是那个时代
独有的特产。
芭蕉林前,我们群情激昂,
一起高唱“越是艰险越向前”。
年轻的心深深懂得:
这里是懦夫的坟墓、英雄的摇篮。
千年沉睡的山谷里,
开始了修筑铁路的测量和放线。
人迹罕见的山背上,
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打出第一个炮眼。
成千吨的水泥,
伴着青春的汗水把桥墩浇灌。
上万米的隧道,
靠着年轻的臂膀向山腹伸延。
风枪突突,炮声隆隆,
是我们青春的节奏;
军号声声、马达轰鸣,
是我们生活的鼓点。
我们以军人的作风、昂扬的气概,
用澎湃的激情、鲜血和汗水,
解读着生命的意义,
用青春的色彩把祖国山河渲染。
重回旬阳
作者:张伯利
翠竹挺秀,
摇曳着真诚的期盼。
清风送爽,
释放着激荡的热情。
汉水滔滔,
濯洗着历史的印痕。
旬河缓缓,
潺湲着学兵的足迹。
穿山而出的火车,
用激越的鸣笛,
向岁月致敬。
曾经年轻的面孔,
两鬓浸染着风雨沧桑。
短暂而又漫长的五十年,
心心念念的旬阳,
我们回来了。
掬起一捧清清的旬河水,
任由热泪流淌,
浓浓的乡情,
融化了逝去的青春。
面对博大的群山,
面对慈祥的旬河,
我们深深的鞠一躬。
感谢你,
给我们的青春,
插上博击风雨的翅膀。
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
听,雄壮的歌声里,
走来了当年的学兵。
祝福旬阳
作者:张伯利
旬河的潺湲,
讲述着古老的辉煌,
太极的神奇,
散发着智慧的祥光,
五十年光阴,
巳汇入历史的沧桑。
魂牵梦绕的旬阳啊,
山,因你而丰润,
水,为你而流畅,
在山水的那边,
有两万颗牵挂的心,
年年期盼着桐花的芬芳。
在樱钝摇曳玲珑时,
山茶轻溢着韵味悠长,
在汉江断云处,
看天蓝云白,
在核桃悬青时,
喜柿红果香,
瞬间的镜像刻录着,
永恒的向往。
这丰饶,
无愧于我们的汗水,
这和谐,
植入了我们的畅想。
平息激动的心跳,
走出回忆的长廊,
聚焦虔诚的灵魂,
抹去岁月的秋霜,
在汽笛和鸣里为旬阳祝福,
总有惦记她的心,搏动在远方。
(旬阳城区鸟瞰)
(春到旬阳)
出镜:铁道兵48团学兵照片
选自《旬阳•青春记忆》大型纪念画册,鸣谢!
图片、照片、诗稿均由作者提供
编辑:乐在其中
本文重点讲:励志电影推荐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