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六颗田田
1837年6月28日,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人,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王。
她掌控欧洲大陆64年,是除了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后,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她在位期间,英国成为响彻世界的“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各个大洲,大英帝国的工业、文化、艺术空前繁盛,她的名字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直至今天,世界各地依然有她名字的印记: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加拿大的维多利亚市、新加坡的维多利亚纪念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和维多利亚公园、塞舌尔群岛的首都维多利亚、非洲最大的湖泊维多利亚湖……
有人说,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他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他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当他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他的葬礼,被宣告他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从人际关系网里消逝,他悄然离去;而第三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于是,他就真正地死去。显然,这个有着德国血统的英国女人,永远不会真正地死去,因为她永远不会被遗忘。
“欧洲祖母”
她就是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是“欧洲的祖母”、是沐浴在阿尔伯特亲王爱情中的小女人、是九个不平凡孩子的母亲。
纵观维多利亚女王的一生,她其实只是一个为情所困的可怜女人。儿时为父母亲情所困,成年被甜蜜爱情所困,垂垂老矣时,又被与儿女硝烟四起的亲子关系所困。维多利亚痛苦又精彩的传奇一生,离不开幼年时淡漠的亲子关系与母亲的家暴行为。本文将详细解读维多利亚的一生,谈谈亲子关系对维多利亚女王的深刻影响。
本文关键人物关系图
母亲压迫成长的忧郁童年,让她习惯孤独、对亲情失望,同时又促长出渴望自由、勇于反抗的心性,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女王打下性格基础
维多利亚女王的母亲玛丽·路易丝·维多利亚是一位来自德国的公主。她一生有两次婚姻,第一次嫁给第二代莱宁根亲王埃米赫·卡尔,育有一子一女,后来莱宁根亲王离世,维多利亚公主成为寡妇。
1817年11月6日,当时英国的下一任女王夏洛特公主因难产逝世,让英国王室陷入了一场继承危机 。而英国王储必须要有子嗣,才能争夺继承权。在这种背景下,德国维多利亚公主嫁给当时英国国王的儿子肯特公爵,不久后就生下未来的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的出生让肯特公爵夫人欣喜若狂,因为她与前夫的两个孩子没有任何王位继承权,而刚出生的小女孩,有很大可能成为英国的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中,"亚历山德丽娜"是为了纪念她的教父之一–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一世,"维多利亚"是为了纪念她的母亲。该名是维多利亚的母亲所取,表达出对维多利亚的期望,更希望她“苟富贵,勿相忘”。
幸福的日子没过多久,在维多利亚八个月大的时候,父亲肯特公爵因肺炎突然逝世。没有丈夫的支持,肯特公爵夫人突然间跌入尘埃,她只能带着未来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其他几个贫穷的贵族一起在破旧的肯辛顿宫里的一套房间内居住。
一个二婚的、带着离王位还很遥远的孩子的寡妇,在寂寞的宫殿中生活是很不容易的。公爵夫人的私人秘书约翰·康罗伊趁机上位,成为肯特公爵夫人的情夫,妄图通过公爵夫人控制维多利亚,如果以后维多利亚继承王位,他就可以垂帘听政。
孤苦无所依的公爵夫人极度依赖约翰·康罗伊,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每当维多利亚与约翰·康罗伊有冲突的时候,公爵夫人要么袖手旁观,要么就帮着斥责维多利亚。
公爵夫人和约翰·康罗伊有着十足的野心,时刻为维多利亚继承王位准备着,不愿维多利亚脱离他们的掌控,于是他们设立了"肯辛顿体系"。 "肯辛顿体系"说白了,就是一座困住维多利亚的牢笼。
在这里,维多利亚没有任何自己的私人空间。她只能与母亲共用一间卧室,按照固定的时间表与私人教师一起学习,她不能接见任何外人,没有任何可以说话的朋友,唯一的消遣就是洋娃娃和一只查理士王小猎犬——达什。
年轻的维多利亚与达什
这套体系让维多利亚完全处于她母亲和约翰·康罗伊的监视下,企图折断维多利亚的翅膀,让她变成依赖他们只能靠他们为生的小鸟。他们阻止维多利亚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不让她接触任何与政治有关的人物,包括她大部分父系亲属。
在困住维多利亚身体的同时,母亲也不忘时刻在精神上打击维多利亚:“以你的智慧,不足以做女王。”
但是他们忘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维多利亚并没有在他们日益严重的压迫下变得懦弱不知事,相反,这些压迫像烈焰一样压在她的心底,只待有一日彻底爆发。
1837年6月20日,18岁的维多利亚继承王位,开始她真正的人生。继承王位后的第一件事,她要求从母亲的卧室搬离出来,至此,她终于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三个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在童年得不到满足,精神与人格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比如叛逆。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忤逆正常规律,做出与父母本意相反的行为,拥有是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同时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
母亲剥夺人格般的严格管教,严重影响了维多利亚的性格,维多利亚变得叛逆。这种叛逆的性格不止出现在年轻的维多利亚身上,更淋漓尽致地贯穿至她的一生:
●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
●喜欢与众不同;
●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反感和愤怒;
●认为冒险是一种极大的快乐;
●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阻止也不会改变主意;
●对伤害自己自尊的人,想要给他添些麻烦,让他感到自己是不好惹的。
叛逆的性格让她的统治和生活都更加生动、传奇。
她能够很快接受新鲜事物,因为想要与众不同,她在结婚时身穿由中国锦缎制成的白色婚纱,拖尾长达18英尺,并配上白色头纱,惊艳全场,白色婚纱由此开始流行;
她敢于冒险,因恐惧生产时的疼痛不听他人劝阻坚决使用氯仿麻醉,成为"无痛分娩"的先驱者;
她更喜欢别人对她言听计从,因此在年轻的时候更喜欢顺从她的首相墨尔本勋爵,讨厌“粗鲁”的罗伯特•皮尔爵士,但后来又因为怀念已逝地丈夫,与罗伯特•皮尔爵士成为至交好友。
她不允许丈夫和孩子伤害她的自尊,因嫉妒大儿子(未来的爱德华七世)在印度的游行取得广大民众的好感,认为这件事是对她作为女王的侮辱,遂在1876年5月1日加冕为“印度女皇”(印度是当时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以此作为对儿子的警告。
幼年丧父、极度渴望父爱生出的“恋父情结”背景下“丧失自我”婚恋观的养成
维多利亚一生中,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男人——帮助她适应王位的首相墨尔本、与她建立王室欣欣向荣新形象并育有9个子女的丈夫阿尔伯特。
这两个男人与她的关系,都是维多利亚父爱缺席成长背景下的产物。
- 1、缺乏安全感,喜欢成熟地、与自己年龄相差过大的男人
维多利亚八个月大的时候,她的父亲就去世了,基本上等于她从来没有见过她的父亲,没有感受过父爱。“恋父情结”便是这样产生的。
过早失去父爱的女孩,常常会将对于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现实中某个人物的身上,这个人物便会成为父亲的替代品,但他又不同于父亲。幼年丧父、童年在约翰·康罗伊压迫成长下的维多利亚,在遇到像“父亲”一样保护她的墨尔本时,就像遇到了救赎的光。墨尔本成为维多利亚转移对父亲的感情的第一人。
维多利亚女王上台时的在任首相是墨尔本,由于职务之便,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当时墨尔本的孩子不幸离世,墨尔本便将对自己孩子的亏欠弥补在18岁的维多利亚身上,更加倾心竭力地教导她。再加上两人同样信仰辉格党,思想与默契高度一致,灵魂达到共鸣,让两人的关系日渐亲密。
在父亲光环效应下,墨尔本的形象高大起来,他优雅、博学,他的地位与权力可以给年轻的维多利亚十足的安全感,让刚上任的女王得以泰然自若,可以说是墨尔本给维多利亚争取了大把成长的时间。直到阿尔伯特亲王的出现,她与墨尔本才结束亲密无间的辅佐之路。
- 2、敏感多变,轻易付出爱,在亲密关系中和不懂如何保护自己、坚持自我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琴瑟和鸣的婚姻,至今仍被津津乐道。大家看好这段感情的原因,除了阿尔伯特为英国做出的杰出贡献,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结合,打破了18世纪英国皇室的婚姻模式:女人结婚最重要的不是爱情,而是给丈夫生下一个合法的继承人。
没错,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是因为爱情而结合。这在当时的皇室联姻中没有先例。
当两人还没有见面时,维多利亚有多渴望脱离母亲的掌控,就有多厌恶这个母系亲属中的阿尔伯特表弟。阿尔伯特是维多利亚舅舅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的小儿子,舅舅从小就预谋将阿尔伯特培养成维多利亚的皇夫,企图通过阿尔伯特控制维多利亚,干涉英国内政,给自己的国家谋利。这在当时是公开的秘密。
出人意料的是,1836年,在17岁阿尔伯特第一次去拜访17岁还在母亲监控下的维多利亚时,两人虽然没有一见钟情,但阿尔伯特不屈服与她、不顺从她,甚至不喜她对艺术、文化知识匮乏的直男表现,激起维多利亚叛逆、不服输的性格。越较劲,越了解对方,就越弥足深陷。这对欢喜冤家终于擦除爱情的火花。
好事多磨,爱情还只是星星之火的时候,阿尔伯特离开了,两人只能通过书信来往。多年未见,中间发生许许多多的事:维多利亚继任王位、与首相墨尔本默契共鸣……慢慢地,维多利亚对阿尔伯特的好感削弱,再加上刚刚挣脱母亲的牢笼,不愿再被任何人控制,想要像伊丽莎白那样做个自由的女王,因此更加排斥这桩联姻。
她对墨尔本说:此时,我的情绪对结婚十分反感。我不怎么想见阿尔伯特,因为整个事件是桩讨厌的事。
她对舅舅说:我们之间并无婚约。今年也不能最后定约,因为最早,这种事情也要等两三年以后再说。
她在日记中写:非常讨厌改变自己目前的生活。
她还声称:如果我不喜欢他,也十分渴盼能得到理解,我并没有负约的疚愧,因为我们之间从未有过任何约定。
但爱情,万般不由人。它要来的时候,没有人可以阻止。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再一次见面时,她发现岁月让当时清隽的少年多了几分成熟稳重,身形高大,俊美不凡。几年前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他们旧情复燃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因父爱的缺失,维多利亚更喜欢成熟稳重,可以给自己安全感的男人。
1840年,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身着白色婚纱的维多利亚
心理学大师荣格提出,每人除了表现外在众人所见之"显性人格"外,还有个正好相反,潜藏心底的"隐性人格"。当一个人遇见一位身具自己"隐性人格"的异性时,心中常会有欢喜雀跃的感觉,因为对方彰显出自己所缺乏,或已被潜抑、消逝了的人格特质。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就是基于这种人格吸引效应下的结合。维多利亚内心渴望像阿尔伯特一样博学多识,羡慕他在语言、文化、哲学、、科学、音乐等方面的才学,阿尔伯特喜欢维多利亚顽强、活泼、敢爱敢恨、敢想敢说的开放性格。与其说他们两人彼此强烈吸引,不如说他们是在追寻是“完整之我”。
性格差异巨大的他们,在甜蜜的蜜月期之后,紧接着就迎来争执不断地“磨合期”。在磨合期中,过去维多利亚吸引阿尔伯特的开朗直率、敢爱敢恨、敢想敢说,在丈夫眼中变成敏感、易怒、暴躁,她喜欢社交、聚会、开舞会到深夜,在阿尔伯特优雅的王子教育中也是不可取的。
“维多利亚现在表现得很好,最近她只发过两次火。”阿尔伯特蜜月期时在给哥哥的信中写道。
亲密关系中痛苦最大的来源,就是他们都想努力改造对方,要对方变得完美,像自己心中的“理想形象”一样。
理所应当,维多利亚被阿尔伯特改变了。
“我爱他,爱得温柔,爱得热烈。他占据了我的灵魂,即使在梦里,我都没有想到我会如此深爱一个人。”——维多利亚日记
阿尔伯特忠诚于维多利亚,更忠诚于英国,但作为皇夫,他没有任何实权。怀才不遇的阿尔伯特和暴躁的维多利亚,在整个蜜月期都争吵不休。“我只是一个丈夫,并不是这个家庭的主宰。”
阿尔伯特希望维多利亚小鸟依人,做一个温顺尽职的小妻子。
在丈夫的干预下,维多利亚变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整个生命中除了工作就只有丈夫阿尔伯特。他们爱的热烈,17年间生育了9个孩子。婚姻期间,由于维多利亚大部分时间都在怀孕生子,阿尔伯特接手了维多利亚的工作,勤奋到几乎疯狂的程度,成为英国的“无冕之王”。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
从维多利亚对丈夫的感情来看,她是个十足的“恋爱脑”。而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归根结底是儿时父亲陪伴的缺失。她太渴望有个男人可以保护她,家里能有个“顶梁柱”,于是为了留住他,她愿意付出任何事情,渐渐在爱情中迷失自我。
值得庆幸的是,阿尔伯特真的是个值得信任并托付一生的人。
父母影响下对维多利亚与子女“战争关系”的延续与进化
“一个丑陋的小孩是很恶心的东西,没穿衣服的时候,最漂亮的小孩也十分可怕,因为他们巨大的身躯,娇小的四肢,动起来像一只青蛙。”维多利亚这样描述她刚出生的孩子。
受童年阴影的影响,维多利亚与自己的母亲关系十分紧张,亲子关系淡漠。原生家庭的创伤让维多利亚极其厌恶自己的孩子,认为孩子的存在占用了他和丈夫在一起的时间。因此此她拒绝母乳喂养,甚至都没有怎么抱过孩子。
维多利亚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亲爱的女儿,你说给予一个不朽的灵魂以生命,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但我自己却难以有这种想法。我觉得在生育中,我们女人更像一只母牛或母狗。我们可怜的本性变得非常动物化……整天哺育婴儿和换尿布,让很多优雅而聪明的淑女走上毁灭之路。”
心理学中指出,依恋是人类最初始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是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如果母亲不爱孩子、很少接触孩子、不爱抚孩子、不跟孩子交流情感,会使孩子无法对母亲产生依恋。
从来没有过依恋感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成为只顾自己而对别人毫无感情的人,也可能成为缺乏安全感或对人过分猜疑而不信任的人,还可能成为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人。这也为后来孩子们反抗维多利亚打下基础。
维多利亚女王便是没有那个从来没有依恋的孩子,作为轮回,她也不让自己的孩子存在这种依恋。
但她的孩子们比她稍微幸运一些,虽然维多利亚从来不亲近孩子们,但阿尔伯特显然是个比较合格的父亲。他无论工作有多忙,都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玩耍,对孩子们的教育十分上心,提出要建立“和睦友爱新皇室形象”,这对维多利亚与孩子们淡漠的关系起到一定的缓和与约束作用。
1861年12月14日,42岁的阿尔伯特因英年早逝,维多利亚痛苦不堪。他把阿尔伯特的去世归结到不省心的大儿子头上,认为阿尔伯特是在去教育大儿子的路上感染风寒而死。由此,女王彻底“黑化”,肆无忌惮地虐待孩子,像当初她的母亲虐待她那样,拉开与九个孩子的战争。
维多利亚与后代的一家福
维多利亚希望把孩子们教养成王室的“行尸走肉”:像他们的父亲那样他们温文尔雅、博学多才,但必须在她的掌控之中,按照她为他们铺设好的道路生活下去——王子以后继承被安排好的爵位,女儿乖乖嫁人,做“小鸟依人”的妻子,并且丈夫最好入赘,这样女儿就永远在她的掌控之中。她不只是他们的母亲,更是她们的女王。女王的尊严与命令不可侵犯。
然,维多利亚的孩子流淌着与她一样的血脉,维多利亚如何反抗她的母亲,她的孩子就如何反抗她的压迫。她的孩子们实在像极了她。即便在维多利亚的压迫下养成暴躁、易怒、或这样那样性格上的缺陷,依然有一腔勇于反抗的热血,各个都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取得不凡成就。
长子伯蒂成为著名的爱德华七世,二子阿尔弗雷德被国民称为“海军王子”,三子亚瑟继承父亲的“骑士精神” ,四子利奥波特成为了艺术与文学事业的赞助人和他母亲的非官方秘书。
维多利亚的女儿们从小忍受母亲强烈的控制欲,又继承母亲的蓬勃野心,长大后离经叛道,致力于女性解放事业。
长女维姬成为赫赫有名的德国皇后,与妹妹一起在德国建立了妇女权益组织;二女爱丽丝投入护理医学事业,在德国推动医护行业改革,1871年战争期间,甚至开放在王宫花园用作医护帐篷,首开王室慈善的先河;三女海伦娜成为红十字创始人之一,一生致力于帮助女性进入医药事业,为后来女性进入职场打下基础;四女路易丝成为王室中第一个走进公立学校的公主,她热爱雕塑事业,给母亲维多利亚做的雕塑至今还矗立在英国肯辛顿宫外;五女比阿特丽斯似乎是九个孩子中最可怜的,她一生都被囚禁在维多利亚身边,成为中后期维多利亚所有感情的归属。
1901年,在曾经与丈夫一起欢度时光的奥斯本庄园怀特岛度假村,82岁高龄的维多利亚女王与世长辞。
与维多利亚跟她母亲之间尴尬关系不同的是,即便维多利亚百般欺压孩子,她的孩子们依然深爱着她。她临终时,还在世的孩子们围绕着她,大儿子伯蒂与她握手言和,小女儿比阿特丽斯烧毁大部分她言辞过分的亲笔信,希望后世人们看到的,是个完美的、伟大的、高高在上的英国女王。
长达40多年的亲子战争,达成和解。
写在最后
对于英国的历史来说,维多利亚无疑是一位伟大的女王,但回归家庭后,维多利亚是家暴的受害者,也是家暴的施暴者。家暴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会伴随父母与孩子的一生。
本文无意评价维多利亚女王的好与坏,功与过。每段历史与人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维多利亚女王更是如此。她的存在,有万般好,也有万般不好。而我们只能学会尊重历史,或好,或坏。
文中部分资料图片源自网络
感谢阅读!
本文重点讲:东京恋爱模样百度云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