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套路剧太多,当不起自来水。
今天介绍一部叫好又叫座、骨骼清奇的中国台湾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部剧改编自台湾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他是一名有着八年教龄的家庭教师。
因为触及社会痛点,剧版从开播至今一直热度不减。
海外华人惊呼深刻、过瘾、所有华人妈妈都该看。
豆友自来水更多,甚至有人认为这部剧的摄影制作、思想深度赶超了国剧50年。。。
夸张不?但8.2的豆瓣评分证明了这是部题材、剧情都堪称优秀的上乘之作。
全剧总共五个故事,分别以单元剧的形式呈现(每个故事都有一个超现实的发明或设定)。
心心念念惦记着和同学一起去毕业旅行的中考生纪培伟,因会考成绩不及格担心被妈妈拒绝出行,于是自己伪造了学校的成绩单和印章。
看到这一幕不禁默默在心里感叹,为神马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小伟自以为天衣无缝的计划被妈妈一眼识破,母子冲突爆发。
纪妈妈把近来婚姻失意、工作不顺的怒气统统发泄在了儿子身上。
诡屌的是——
从第二天开始一直连续三天,小伟惊奇的发现自己所有的行为都在重复着昨天(星期三),惊疑交加的他在母亲轻描淡写的回答中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原来——
是这个神奇的遥控器,把“知错不改”的小伟卡在了同一天。
在遥控器的控制下,因爽约被同学排挤的小伟没过多久就迎面撞上了自己的初恋小岚。
这对花季少年在最美的年华一见钟情。
只不过好景不长,短短一个礼拜,他们的懵懂初恋就在纪妈妈的遥控器下戛然而止。
对于母亲的偏执强势,小伟一直试图抗争甚至数次自杀。
然而面对手握遥控器能起死回生的母亲,他却连死的资格都没有。
你是妈妈生的,你是妈妈养的,妈妈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能想着去死?
直到成年甚至生命最后,被母亲以爱的名义控制了一生的小伟最终也没能摆脱母亲手中的遥控器。
2
成绩平平的阿衍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式大家庭。
每次聚会,都是家族内部一场你来我往的大型攀比现场。
一直处于弱势的妈妈把阿衍爸爸长期家暴、夜不归宿以及被妯娌挤兑的原因归结为是因为自己没把孩子教育好(阿衍没考上满级分)。
妈妈做梦都希望阿衍能考上台大医学院,只有那样在家族才有和其他妯娌一样的话语权。
最关键的是,她一厢情愿的认为阿衍如果考了满级分,老公也会因此回到家庭中来。
在这种以分数论成败的氛围下,崩溃边缘的阿衍因一次偶然进入了平行世界。
平行世界的规则是只要在其中做指定的任务,他在现实中的成绩就能进步。
阿衍的任务是杀猫。
阿衍和妈妈在生活中都是典型的猫奴,但在成绩的压力下,别无选择的阿衍不得不用残忍的虐杀来换取自己的满级分,而爱猫如命的妈妈在知道真相后竟然也默认了儿子的行为。
分数面前,哪怕是最爱的猫咪,也不值一提。
3
和小伟、阿衍不同的是,茉莉生长在一个高知家庭。
爸爸是大学系主任,家庭主妇的妈妈也曾是留美硕士,温柔乖巧的茉莉自己是学校的尖子生。
就是这么一个别人眼中堪称完美的天之娇女,却在某天猝不及防的自杀了。
和所有人一样,悲痛欲绝的林妈妈对女儿的自杀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通过朋友新研发的高科技–记忆读取,终于进入女儿的意识,看到了女儿眼中的自己。
学理科的茉莉喜欢写作。
但妈妈给茉莉规划的目标是医学院。
认为写作浪费时间的妈妈即便是茉莉作文考了满分也是嗤之以鼻,没有表扬肯定,反而警告茉莉应该多把时间用在学习数学上。
乖巧听话的茉莉不像妹妹那般勇于反抗,长时间的压抑让她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
总是忍不住偷东西,因为很享受偷东西时的害怕和刺激。
成绩没考好,就在手腕上自残。
这样做的目的是期望母亲有一天能看见,能跟她说声对不起。
遗憾的是直到最后,茉莉也没能亲耳听到母亲的那句对不起。
。。。。。。。
本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每一个故事都毫不回避的剖析了现代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剧中父母虽然来自各行各业,但都有一个没有争议的共识:通过升学改变命运(或阶层)。
升学的前提就是好好读书,好好读书又细分为上学课堂学习,放学补习班学习。
于是不管家里状况如何,剧中每个孩子课余几乎都在上各种补习班。
他们的父母和现实中大部分人一样,除了成绩,根本无暇在意或者关注孩子本身的需求。
成绩好,除了孩子本身受益,做父母的在亲戚朋友面前也有炫耀的资本。
反之,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打了水漂,会觉得孩子不争气、不懂事,会把失衡带来的怒气连本带利转移给孩子。
我生你养你,为你放弃工作,为你节衣缩食。
你不好好学习,你考这点分数,你对得起我吗?
这种我们熟得不能再熟的语言暴力在剧中随处可见。
故事中的孩子都是一群青春期的初高中生。十多岁的少年已经是拥有独立思想的个体,而不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
通过这部剧传递出来的这个浅显的道理对所有父母都是教训也是警醒。
他们的世界简单纯粹,只希望在学习之余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爱自己喜欢的人。
他们无法理解口口声声说爱他们的父母为什么会在分数面前寸步不让;无法理解自己成绩不好为什么会让父母觉得丢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明明是父母强迫念的补习班最后却又要怪自己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准;
尽管如此,反抗无效之后,他们几乎都选择了妥协。
小伟面对母亲的极端偏执也一直试图抗争,但只要母亲拿出遥控器,他就不得不屈服。
成年后,事业有成的小伟在女友的鼓励下本来有机会拿回属于自己遥控器,却最终还是在母亲的惯性压迫下痛苦的交出了自己的人生。
阿衍更是打心里心疼一直被爸爸家暴的妈妈,所以对于母亲的施压,阿衍几乎没有反抗。
然而直到虐猫事件被曝光,被带走问话的阿衍哭着问妈妈,你爱我吗?
妈妈没回答。
或许,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这一切妥协的背后,除了处于弱势的被迫无奈,还有孩子对母亲天然的信任和爱。
再对比剧中动不动就声嘶力竭喊着“一切都是为了你”的母亲们,不禁让人困惑,他们到底谁更爱谁?
本剧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同样成长背景的我们。
我们都曾是被应试教育裹挟的一代,尽管有过和剧中孩子同样的青春轨迹、心路历程,还是不知不觉的把自己曾深恶痛绝的观念转加给下一代。
刷新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新旧碰撞的更迭交替中,尽量避免同样的悲剧再被复制发生。
PS:最后,这部剧并没有逃过台剧一贯冗长、拖沓、煽情(后期更甚)的套路。但这个题材和全剧整体表达出来的深度,足以让你忽略那些无伤大雅的瑕疵。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不以物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