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白帝城托孤
白帝城托孤,而这个也是刘备临死前把自己的儿子交给诸葛亮照顾的一个时期,而对于这件事,却是在背后有着惊天的阴谋吗?而这个是否又是说明诸葛亮是有着想要当皇帝之心呢?刘备托孤,而其实也是他对诸葛亮的一种充分信任,而且这些都是可以看得出刘备的肺腑之言,一起来看看刘备白帝城托孤背后的惊天阴谋相关文章吧。
白帝城托孤
伐吴兵败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
章武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
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於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於夷陵道。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
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
秋八月,收兵还巫。
托孤过程
章武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的裴松之注中有诸葛亮集,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诸葛亮主持后事
亮上言於后主曰:“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
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白帝城托孤的惊天阴谋
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吴国打败,退回到鱼复,改鱼复为永安(今重庆市奉节县)。次年,刘备病危,感觉时日无多,就把诸葛亮和李严找来,将太子刘禅托付给以上两人。这年四月,刘备死于永安宫。临终前,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智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最终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太子刘禅值得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能,您可以取而代之。”,同时,他还把二儿子鲁王刘永叫来,让他告诉刘禅,你们兄弟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同样的话,刘备还写成诏书敕令刘禅:“你与诸葛丞相共掌国事,一定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这就是永安宫刘邦的托孤遗嘱。
对于刘备的托孤遗嘱,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是那句“君可自取”。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诸葛亮认为刘禅不值得辅佐,他可以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诸葛亮认为刘禅不值得辅佐,刘备可以在他的三个儿子中另选一个。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说刘备的意思是让诸葛亮放手大胆的去干事情,不要有任何顾虑。实际上,这些观点都忽视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刘备遗嘱中涉及到的曹丕!如果考虑到曹丕这个因素,可以看出,刘备的托孤遗嘱暗藏着很大的玄机。
曹丕于公元220年正月接替曹操任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禅位”,曹丕当上了皇帝。同时把汉献帝降为山阳公,改年号为魏黄初元年。变故传到蜀地,刘备等人认为汉献帝被曹丕杀死了,还为此举行了丧仪。刘备手下的大臣许靖、糜竺和军师将军诸葛亮等人上书刘备,说曹丕是“篡夺了皇位,灭亡了汉室”,因而刘备应该当皇帝,以便接续刘邦、刘秀的汉朝帝业。次年(公元221),刘备同意当皇帝,发布祭文昭告天下,也是说曹丕继承了曹操的凶恶、悖逆的本性,窃取了国家权力,所以刘备为了恢复汉朝二祖的事业,才不得已当这个皇帝。
在此之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吴、蜀政权一致把他看成是汉贼。如周瑜有言:“操虽托名汉相,实则汉贼也”;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也有一句话,叫做:“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如果说,《后出师表》不一定出自诸葛亮之手,但起码反应的是诸葛亮的思想,否则,这托也无所依。诸葛亮要北伐中原,上过一道表章,史称《出师表》,当中言之凿凿,北伐魏国就是“讨贼”。这说明,吴、蜀两家都把曹魏政权定位汉贼,这是他们立国的政治纲领,否则,他们的政权就没有合法性。因为曹丕的帝位是汉献帝“禅让”的,并不是像刘备一样“自立”的,只有把他定为汉贼,才能证明自己合法,曹魏篡逆。刘备要把一个篡逆之人提出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究竟是什么用意?
或者说,在刘备和诸葛亮这个层面上,不可能真正把曹丕当作篡逆之人。事虽如此,但这仅限于两人之间议论人和事,不会上升到国家大事或者政治层面。刘备的遗嘱是皇帝的政治交代,所说是皇帝的继位人选,还有其他人在场,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说出来的。也就是说,皇帝的遗嘱是说给天下人听的,不是悄悄话。
那么,刘备在遗嘱当中提出曹丕,是真有所指吗?还是让我们看看,刘备死后诸葛亮都干了些什么?诸葛亮死后,刘禅又是怎样对待这个“相父”的。
刘禅登基后,继续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还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实际情况也是,自刘禅登基至建兴十二年秋天诸葛亮死,刘禅几乎就没有干过一件皇帝该干的事情。整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只在建兴四年时记载过都护李严“筑大城”,其他都是诸葛亮干了什么什么!如果说,刘禅初登基年龄还小,又没有治国理政的经验,那么,刘禅成人以后呢?尤其是,战时国家,所有的皇帝都会及早确立太子,而诸葛亮在世时,蜀汉不但没有确立太子,也没有人提出过这个建议。还有,另一个托孤重臣李严,刘备给他的任务是“统内外军事”,可刘备死后,李严就没有“外军事”可统。
是刘禅这个人真的草包无能,一点儿政事也不懂吗?那就看看他在诸葛亮死后都干了些什么?
诸葛亮死后,蒋琬担任了“尚书令”,“总统国事”,但蒋琬却没有诸葛亮的权力待遇,他开始没有“开府”,就是自己不是“独立办公”。
建兴十四年,刘禅到湔县观看汶水水流,十天后返回成都。这表明,他终于走出皇宫,可以亲自巡视自己的这个国家了。延熙元年(公元238),立刘璿为太子。延熙九年(公元246),蒋琬死后,刘禅“自摄国事”,也就是自己来发号施令管理国家了。
更重要的是他对待诸葛亮的态度。诸葛亮死后,刘禅发了一道诏书,给了诸葛亮很高的赞誉,说他的丰功伟绩可以和殷商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媲美,必将“永垂不朽”,说因为诸葛亮的逝世,“我哀伤悲痛,肝心欲裂”。但是,诸葛亮却只是葬在汉中的定军山,直到景耀六年(公元264)才下诏给诸葛亮建立祠庙,而这距离诸葛亮逝世已经过去了30年!就这还是因为,百姓们每到传统的节日和祭祀日,都要自发地私自到田间道路上祭奠诸葛亮,为了规范这种后果不可测的行为,刘禅才接受了臣下的建议,给诸葛亮建立了祠庙。而这个祠庙并没有建立在成都,是在沔阳。这难道是一个正常的待遇吗?
回过头来再说把诸葛亮比曹丕,诸葛亮会像曹丕一样篡夺蜀汉吗?肯定不会。因为一切假设都不是事实,事实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诸葛亮不会篡汉,不代表刘备没有这个担心。刘备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和汉献帝相比,不具有丝毫优势;诸葛亮和曹操相比,各方面条件都要优越得多。刘备是过来人,他知道曹操没有废掉汉献帝,不是他没有能力,也不是不具备条件,只不过他另有自己的想法而已。这个想法就是:他只做汉臣。可是他的儿子曹丕废掉了汉献帝,你能说这是曹丕对曹操的“大逆不道”吗?而刘备死的时候,诸葛亮已经过继了哥哥的次子诸葛乔,并把他当作“嫡长子”。这时候,诸葛乔十九岁,比刘禅大两岁。谁又敢说刘备不会有这个担心?
古人对刘备的这个遗嘱也有微词,说这是“乱命”,是“诡伪之辞”,只不过刘禅这个人没脑子,不猜疑,太柔弱,反而让他避免了危险罢了。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诸葛亮没有异心的基础上,否则,这事情还真的很难说。
刘备临死前的遗嘱的含义是什么
刘备这话非常有深意,可以有两层意思:
对诸葛亮是一种警告。你如果看到我儿子不行,你自己当了皇帝,你就会和曹丕一样,被天下正义之士看成是“逆贼”!所以,诸葛亮赶紧表态说:我一定尽心尽力,效忠到死。
对儿子是一种保护。这个遗嘱就好像是对刘禅说,诸葛亮想当皇帝你就要他当,这是我的意思。你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你只要做到了,就能保命,老子是不会杀儿子的。
也是刘禅乖觉,当年就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还让他“开府治事”(独立办公、独立行政)。不久,又让他兼任了首都的行政长官。政事不管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
不过,刘备的这个遗嘱,寓意深倒是很深,可惜有点儿多余。像诸葛亮这种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他们的政治抱负是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并不是去当皇帝。就像当年那个萧何,面临着一个沛公的职位不当,却非要拥护一个逃亡在外的亭长刘邦。诸葛亮同样如此,曹操、孙权已经成了气候,身边还有一个刘表以及一个不得意的儿子刘琦,人家没有去投靠,而是在等着你,不就是为了实现“三分天下”的政治理想吗?有了“胜过曹丕”一说,总感觉让两人“如鱼得水”的关系打了一个折扣。
刘备白帝城托孤
middot;蜀书·先主传》中的裴松之注中有诸葛亮集,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诸葛亮主持后事 亮上言於后主曰:“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 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白帝城托孤的惊天阴谋 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吴国打败,退回到鱼复,改鱼复为永安(今重庆市奉节县)。次年,刘备病危,感觉时日无多,就把诸葛亮和李严找来,将太子刘禅托付给以上两人。这年四月,刘备死于永安宫。临终前,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智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最终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太子刘禅值得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能,您可以取而代之。”,同时,他还把二儿子鲁王刘永叫来,让他告诉刘禅,你们兄弟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同样的话,刘备还写成诏书敕令刘禅:“你与诸葛丞相共掌国事,一定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这就是永安宫刘邦的托孤遗嘱。 对于刘备的托孤遗嘱,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是那句“君可自取”。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诸葛亮认为刘禅不值得辅佐,他可以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诸葛亮认为刘禅不值得辅佐,刘备可以在他的三个儿子中另选一个。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说刘备的意思是让诸葛亮放手大胆的去干事情,不要有任何顾虑。实际上,这些观点都忽视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刘备遗嘱中涉及到的曹丕!如果考虑到曹丕这个因素,可以看出,刘备的托孤遗嘱暗藏着很大的玄机。 曹丕于公元220年正月接替曹操任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禅位”,曹丕当上了皇帝。同时把汉献帝降为山阳公,改年号为魏黄初元年。变故传到蜀地,刘备等人认为汉献帝被曹丕杀死了,还为此举行了丧仪。刘备手下的大臣许靖、糜竺和军师将军诸葛亮等人上书刘备,说曹丕是“篡夺了皇位,灭亡了汉室”,因而刘备应该当皇帝,以便接续刘邦、刘秀的汉朝帝业。次年(公元221),刘备同意当皇帝,发布祭文昭告天下,也是说曹丕继承了曹操的凶恶、悖逆的本性,窃取了国家权力,所以刘备为了恢复汉朝二祖的事业,才不得已当这个皇帝。 在此之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吴、蜀政权一致把他看成是汉贼。如周瑜有言:“操虽托名汉相,实则汉贼也”;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也有一句话,叫做:“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如果说,《后出师表》不一定出自诸葛亮之手,但起码反应的是诸葛亮的思想,否则,这托也无所依。诸葛亮要北伐中原,上过一道表章,史称《出师表》,当中言之凿凿,北伐魏国就是“讨贼”。这说明,吴、蜀两家都把曹魏政权定位汉贼,这是他们立国的政治纲领,否则,他们的政权就没有合法性。因为曹丕的帝位是汉献帝“禅让”的,并不是像刘备一样“自立”的,只有把他定为汉贼,才能证明自己合法,曹魏篡逆。刘备要把一个篡逆之人提出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究竟是什么用意? 或者说,在刘备和诸葛亮这个层面上,不可能真正把曹丕当作篡逆之人。事虽如此,但这仅限于两人之间议论人和事,不会上升到国家大事或者政治层面。刘备的遗嘱是皇帝的政治交代,所说是皇帝的继位人选,还有其他人在场,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说出来的。也就是说,皇帝的遗嘱是说给天下人听的,不是悄悄话。 那么,刘备在遗嘱当中提出曹丕,是真有所指吗?还是让我们看看,刘备死后诸葛亮都干了些什么?诸葛亮死后,刘禅又是怎样对待这个“相父”的。 刘禅登基后,继续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还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实际情况也是,自刘禅登基至建兴十二年秋天诸葛亮死,刘禅几乎就没有干过一件皇帝该干的事情。整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只在建兴四年时记载过都护李严“筑大城”,其他都是诸葛亮干了什么什么!如果说,刘禅初登基年龄还小,又没有治国理政的经验,那么,刘禅成人以后呢?尤其是,战时国家,所有的皇帝都会及早确立太子,而诸葛亮在世时,蜀汉不但没有确立太子,也没有人提出过这个建议。还有,另一个托孤重臣李严,刘备给他的任务是“统内外军事”,可刘备死后,李严就没有“外军事”可统。 是刘禅这个人真的草包无能,一点儿政事也不懂吗?那就看看他在诸葛亮死后都干了些什么? 诸葛亮死后,蒋琬担任了“尚书令”,“总统国事”,但蒋琬却没有诸葛亮的权力待遇,他开始没有“开府”,就是自己不是“独立办公”。 建兴十四年,刘禅到湔县观看汶水水流,十天后返回成都。这表明,他终于走出皇宫,可以亲自巡视自己的这个国家了。延熙元年(公元238),立刘璿为太子。延熙九年(公元246),蒋琬死后,刘禅“自摄国事”,也就是自己来发号施令管理国家了。 更重要的是他对待诸葛亮的态度。诸葛亮死后,刘禅发了一道诏书,给了诸葛亮很高的赞誉,说他的丰功伟绩可以和殷商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媲美,必将“永垂不朽”,说因为诸葛亮的逝世,“我哀伤悲痛,肝心欲裂”。但是,诸葛亮却只是葬在汉中的定军山,直到景耀六年(公元264)才下诏给诸葛亮建立祠庙,而这距离诸葛亮逝世已经过去了30年!就这还是因为,百姓们每到传统的节日和祭祀日,都要自发地私自到田间道路上祭奠诸葛亮,为了规范这种后果不可测的行为,刘禅才接受了臣下的建议,给诸葛亮建立了祠庙。而这个祠庙并没有建立在成都,是在沔阳。这难道是一个正常的待遇吗? 回过头来再说把诸葛亮比曹丕,诸葛亮会像曹丕一样篡夺蜀汉吗?肯定不会。因为一切假设都不是事实,事实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诸葛亮不会篡汉,不代表刘备没有这个担心。刘备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和汉献帝相比,不具有丝毫优势;诸葛亮和曹操相比,各方面条件都要优越得多。刘备是过来人,他知道曹操没有废掉汉献帝,不是他没有能力,也不是不具备条件,只不过他另有自己的想法而已。这个想法就是:他只做汉臣。可是他的儿子曹丕废掉了汉献帝,你能说这是曹丕对曹操的“大逆不道”吗?而刘备死的时候,诸葛亮已经过继了哥哥的次子诸葛乔,并把他当作“嫡长子”。这时候,诸葛乔十九岁,比刘禅大两岁。谁又敢说刘备不会有这个担心? 古人对刘备的这个遗嘱也有微词,说这是“乱命”,是“诡伪之辞”,只不过刘禅这个人没脑子,不猜疑,太柔弱,反而让他避免了危险罢了。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诸葛亮没有异心的基础上,否则,这事情还真的很难说。 刘备临死前的遗嘱的含义是什么 刘备这话非常有深意,可以有两层意思: 对诸葛亮是一种警告。你如果看到我儿子不行,你自己当了皇帝,你就会和曹丕一样,被天下正义之士看成是“逆贼”!所以,诸葛亮赶紧表态说:我一定尽心尽力,效忠到死。 对儿子是一种保护。这个遗嘱就好像是对刘禅说,诸葛亮想当皇帝你就要他当,这是我的意思。你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你只要做到了,就能保命,老子是不会杀儿子的。 也是刘禅乖觉,当年就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还让他“开府治事”(独立办公、独立行政)。不久,又让他兼任了首都的行政长官。政事不管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 不过,刘备的这个遗嘱,寓意深倒是很深,可惜有点儿多余。像诸葛亮这种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他们的政治抱负是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并不是去当皇帝。就像当年那个萧何,面临着一个沛公的职位不当,却非要拥护一个逃亡在外的亭长刘邦。诸葛亮同样如此,曹操、孙权已经成了气候,身边还有一个刘表以及一个不得意的儿子刘琦,人家没有去投靠,而是在等着你,不就是为了实现“三分天下”的政治理想吗?有了“胜过曹丕”一说,总感觉让两人“如鱼得水”的关系打了一个折扣。
刘备白帝城托孤
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 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 秋八月,收兵还巫。 托孤过程 章武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的裴松之注中有诸葛亮集,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诸葛亮主持后事 亮上言於后主曰:“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 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白帝城托孤的惊天阴谋 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吴国打败,退回到鱼复,改鱼复为永安(今重庆市奉节县)。次年,刘备病危,感觉时日无多,就把诸葛亮和李严找来,将太子刘禅托付给以上两人。这年四月,刘备死于永安宫。临终前,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智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最终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太子刘禅值得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能,您可以取而代之。”,同时,他还把二儿子鲁王刘永叫来,让他告诉刘禅,你们兄弟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同样的话,刘备还写成诏书敕令刘禅:“你与诸葛丞相共掌国事,一定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这就是永安宫刘邦的托孤遗嘱。 对于刘备的托孤遗嘱,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是那句“君可自取”。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诸葛亮认为刘禅不值得辅佐,他可以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诸葛亮认为刘禅不值得辅佐,刘备可以在他的三个儿子中另选一个。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说刘备的意思是让诸葛亮放手大胆的去干事情,不要有任何顾虑。实际上,这些观点都忽视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刘备遗嘱中涉及到的曹丕!如果考虑到曹丕这个因素,可以看出,刘备的托孤遗嘱暗藏着很大的玄机。 曹丕于公元220年正月接替曹操任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禅位”,曹丕当上了皇帝。同时把汉献帝降为山阳公,改年号为魏黄初元年。变故传到蜀地,刘备等人认为汉献帝被曹丕杀死了,还为此举行了丧仪。刘备手下的大臣许靖、糜竺和军师将军诸葛亮等人上书刘备,说曹丕是“篡夺了皇位,灭亡了汉室”,因而刘备应该当皇帝,以便接续刘邦、刘秀的汉朝帝业。次年(公元221),刘备同意当皇帝,发布祭文昭告天下,也是说曹丕继承了曹操的凶恶、悖逆的本性,窃取了国家权力,所以刘备为了恢复汉朝二祖的事业,才不得已当这个皇帝。 在此之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吴、蜀政权一致把他看成是汉贼。如周瑜有言:“操虽托名汉相,实则汉贼也”;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也有一句话,叫做:“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如果说,《后出师表》不一定出自诸葛亮之手,但起码反应的是诸葛亮的思想,否则,这托也无所依。诸葛亮要北伐中原,上过一道表章,史称《出师表》,当中言之凿凿,北伐魏国就是“讨贼”。这说明,吴、蜀两家都把曹魏政权定位汉贼,这是他们立国的政治纲领,否则,他们的政权就没有合法性。因为曹丕的帝位是汉献帝“禅让”的,并不是像刘备一样“自立”的,只有把他定为汉贼,才能证明自己合法,曹魏篡逆。刘备要把一个篡逆之人提出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究竟是什么用意? 或者说,在刘备和诸葛亮这个层面上,不可能真正把曹丕当作篡逆之人。事虽如此,但这仅限于两人之间议论人和事,不会上升到国家大事或者政治层面。刘备的遗嘱是皇帝的政治交代,所说是皇帝的继位人选,还有其他人在场,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说出来的。也就是说,皇帝的遗嘱是说给天下人听的,不是悄悄话。 那么,刘备在遗嘱当中提出曹丕,是真有所指吗?还是让我们看看,刘备死后诸葛亮都干了些什么?诸葛亮死后,刘禅又是怎样对待这个“相父”的。 刘禅登基后,继续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还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实际情况也是,自刘禅登基至建兴十二年秋天诸葛亮死,刘禅几乎就没有干过一件皇帝该干的事情。整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只在建兴四年时记载过都护李严“筑大城”,其他都是诸葛亮干了什么什么!如果说,刘禅初登基年龄还小,又没有治国理政的经验,那么,刘禅成人以后呢?尤其是,战时国家,所有的皇帝都会及早确立太子,而诸葛亮在世时,蜀汉不但没有确立太子,也没有人提出过这个建议。还有,另一个托孤重臣李严,刘备给他的任务是“统内外军事”,可刘备死后,李严就没有“外军事”可统。 是刘禅这个人真的草包无能,一点儿政事也不懂吗?那就看看他在诸葛亮死后都干了些什么? 诸葛亮死后,蒋琬担任了“尚书令”,“总统国事”,但蒋琬却没有诸葛亮的权力待遇,他开始没有“开府”,就是自己不是“独立办公”。 建兴十四年,刘禅到湔县观看汶水水流,十天后返回成都。这表明,他终于走出皇宫,可以亲自巡视自己的这个国家了。延熙元年(公元238),立刘璿为太子。延熙九年(公元246),蒋琬死后,刘禅“自摄国事”,也就是自己来发号施令管理国家了。 更重要的是他对待诸葛亮的态度。诸葛亮死后,刘禅发了一道诏书,给了诸葛亮很高的赞誉,说他的丰功伟绩可以和殷商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媲美,必将“永垂不朽”,说因为诸葛亮的逝世,“我哀伤悲痛,肝心欲裂”。但是,诸葛亮却只是葬在汉中的定军山,直到景耀六年(公元264)才下诏给诸葛亮建立祠庙,而这距离诸葛亮逝世已经过去了30年!就这还是因为,百姓们每到传统的节日和祭祀日,都要自发地私自到田间道路上祭奠诸葛亮,为了规范这种后果不可测的行为,刘禅才接受了臣下的建议,给诸葛亮建立了祠庙。而这个祠庙并没有建立在成都,是在沔阳。这难道是一个正常的待遇吗? 回过头来再说把诸葛亮比曹丕,诸葛亮会像曹丕一样篡夺蜀汉吗?肯定不会。因为一切假设都不是事实,事实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诸葛亮不会篡汉,不代表刘备没有这个担心。刘备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和汉献帝相比,不具有丝毫优势;诸葛亮和曹操相比,各方面条件都要优越得多。刘备是过来人,他知道曹操没有废掉汉献帝,不是他没有能力,也不是不具备条件,只不过他另有自己的想法而已。这个想法就是:他只做汉臣。可是他的儿子曹丕废掉了汉献帝,你能说这是曹丕对曹操的“大逆不道”吗?而刘备死的时候,诸葛亮已经过继了哥哥的次子诸葛乔,并把他当作“嫡长子”。这时候,诸葛乔十九岁,比刘禅大两岁。谁又敢说刘备不会有这个担心? 古人对刘备的这个遗嘱也有微词,说这是“乱命”,是“诡伪之辞”,只不过刘禅这个人没脑子,不猜疑,太柔弱,反而让他避免了危险罢了。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诸葛亮没有异心的基础上,否则,这事情还真的很难说。 刘备临死前的遗嘱的含义是什么 刘备这话非常有深意,可以有两层意思: 对诸葛亮是一种警告。你如果看到我儿子不行,你自己当了皇帝,你就会和曹丕一样,被天下正义之士看成是“逆贼”!所以,诸葛亮赶紧表态说:我一定尽心尽力,效忠到死。 对儿子是一种保护。这个遗嘱就好像是对刘禅说,诸葛亮想当皇帝你就要他当,这是我的意思。你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你只要做到了,就能保命,老子是不会杀儿子的。 也是刘禅乖觉,当年就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还让他“开府治事”(独立办公、独立行政)。不久,又让他兼任了首都的行政长官。政事不管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 不过,刘备的这个遗嘱,寓意深倒是很深,可惜有点儿多余。像诸葛亮这种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他们的政治抱负是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并不是去当皇帝。就像当年那个萧何,面临着一个沛公的职位不当,却非要拥护一个逃亡在外的亭长刘邦。诸葛亮同样如此,曹操、孙权已经成了气候,身边还有一个刘表以及一个不得意的儿子刘琦,人家没有去投靠,而是在等着你,不就是为了实现“三分天下”的政治理想吗?有了“胜过曹丕”一说,总感觉让两人“如鱼得水”的关系打了一个折扣。
刘备白帝城托孤
让他兼任了首都的行政长官。政事不管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 不过,刘备的这个遗嘱,寓意深倒是很深,可惜有点儿多余。像诸葛亮这种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他们的政治抱负是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并不是去当皇帝。就像当年那个萧何,面临着一个沛公的职位不当,却非要拥护一个逃亡在外的亭长刘邦。诸葛亮同样如此,曹操、孙权已经成了气候,身边还有一个刘表以及一个不得意的儿子刘琦,人家没有去投靠,而是在等着你,不就是为了实现“三分天下”的政治理想吗?有了“胜过曹丕”一说,总感觉让两人“如鱼得水”的关系打了一个折扣。
刘备白帝城托孤
告诉刘禅,你们兄弟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同样的话,刘备还写成诏书敕令刘禅:“你与诸葛丞相共掌国事,一定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这就是永安宫刘邦的托孤遗嘱。 对于刘备的托孤遗嘱,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是那句“君可自取”。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诸葛亮认为刘禅不值得辅佐,他可以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诸葛亮认为刘禅不值得辅佐,刘备可以在他的三个儿子中另选一个。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说刘备的意思是让诸葛亮放手大胆的去干事情,不要有任何顾虑。实际上,这些观点都忽视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刘备遗嘱中涉及到的曹丕!如果考虑到曹丕这个因素,可以看出,刘备的托孤遗嘱暗藏着很大的玄机。 曹丕于公元220年正月接替曹操任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禅位”,曹丕当上了皇帝。同时把汉献帝降为山阳公,改年号为魏黄初元年。变故传到蜀地,刘备等人认为汉献帝被曹丕杀死了,还为此举行了丧仪。刘备手下的大臣许靖、糜竺和军师将军诸葛亮等人上书刘备,说曹丕是“篡夺了皇位,灭亡了汉室”,因而刘备应该当皇帝,以便接续刘邦、刘秀的汉朝帝业。次年(公元221),刘备同意当皇帝,发布祭文昭告天下,也是说曹丕继承了曹操的凶恶、悖逆的本性,窃取了国家权力,所以刘备为了恢复汉朝二祖的事业,才不得已当这个皇帝。 在此之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吴、蜀政权一致把他看成是汉贼。如周瑜有言:“操虽托名汉相,实则汉贼也”;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也有一句话,叫做:“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如果说,《后出师表》不一定出自诸葛亮之手,但起码反应的是诸葛亮的思想,否则,这托也无所依。诸葛亮要北伐中原,上过一道表章,史称《出师表》,当中言之凿凿,北伐魏国就是“讨贼”。这说明,吴、蜀两家都把曹魏政权定位汉贼,这是他们立国的政治纲领,否则,他们的政权就没有合法性。因为曹丕的帝位是汉献帝“禅让”的,并不是像刘备一样“自立”的,只有把他定为汉贼,才能证明自己合法,曹魏篡逆。刘备要把一个篡逆之人提出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究竟是什么用意? 或者说,在刘备和诸葛亮这个层面上,不可能真正把曹丕当作篡逆之人。事虽如此,但这仅限于两人之间议论人和事,不会上升到国家大事或者政治层面。刘备的遗嘱是皇帝的政治交代,所说是皇帝的继位人选,还有其他人在场,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说出来的。也就是说,皇帝的遗嘱是说给天下人听的,不是悄悄话。 那么,刘备在遗嘱当中提出曹丕,是真有所指吗?还是让我们看看,刘备死后诸葛亮都干了些什么?诸葛亮死后,刘禅又是怎样对待这个“相父”的。 刘禅登基后,继续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还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实际情况也是,自刘禅登基至建兴十二年秋天诸葛亮死,刘禅几乎就没有干过一件皇帝该干的事情。整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只在建兴四年时记载过都护李严“筑大城”,其他都是诸葛亮干了什么什么!如果说,刘禅初登基年龄还小,又没有治国理政的经验,那么,刘禅成人以后呢?尤其是,战时国家,所有的皇帝都会及早确立太子,而诸葛亮在世时,蜀汉不但没有确立太子,也没有人提出过这个建议。还有,另一个托孤重臣李严,刘备给他的任务是“统内外军事”,可刘备死后,李严就没有“外军事”可统。 是刘禅这个人真的草包无能,一点儿政事也不懂吗?那就看看他在诸葛亮死后都干了些什么? 诸葛亮死后,蒋琬担任了“尚书令”,“总统国事”,但蒋琬却没有诸葛亮的权力待遇,他开始没有“开府”,就是自己不是“独立办公”。 建兴十四年,刘禅到湔县观看汶水水流,十天后返回成都。这表明,他终于走出皇宫,可以亲自巡视自己的这个国家了。延熙元年(公元238),立刘璿为太子。延熙九年(公元246),蒋琬死后,刘禅“自摄国事”,也就是自己来发号施令管理国家了。 更重要的是他对待诸葛亮的态度。诸葛亮死后,刘禅发了一道诏书,给了诸葛亮很高的赞誉,说他的丰功伟绩可以和殷商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媲美,必将“永垂不朽”,说因为诸葛亮的逝世,“我哀伤悲痛,肝心欲裂”。但是,诸葛亮却只是葬在汉中的定军山,直到景耀六年(公元264)才下诏给诸葛亮建立祠庙,而这距离诸葛亮逝世已经过去了30年!就这还是因为,百姓们每到传统的节日和祭祀日,都要自发地私自到田间道路上祭奠诸葛亮,为了规范这种后果不可测的行为,刘禅才接受了臣下的建议,给诸葛亮建立了祠庙。而这个祠庙并没有建立在成都,是在沔阳。这难道是一个正常的待遇吗? 回过头来再说把诸葛亮比曹丕,诸葛亮会像曹丕一样篡夺蜀汉吗?肯定不会。因为一切假设都不是事实,事实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诸葛亮不会篡汉,不代表刘备没有这个担心。刘备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和汉献帝相比,不具有丝毫优势;诸葛亮和曹操相比,各方面条件都要优越得多。刘备是过来人,他知道曹操没有废掉汉献帝,不是他没有能力,也不是不具备条件,只不过他另有自己的想法而已。这个想法就是:他只做汉臣。可是他的儿子曹丕废掉了汉献帝,你能说这是曹丕对曹操的“大逆不道”吗?而刘备死的时候,诸葛亮已经过继了哥哥的次子诸葛乔,并把他当作“嫡长子”。这时候,诸葛乔十九岁,比刘禅大两岁。谁又敢说刘备不会有这个担心? 古人对刘备的这个遗嘱也有微词,说这是“乱命”,是“诡伪之辞”,只不过刘禅这个人没脑子,不猜疑,太柔弱,反而让他避免了危险罢了。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诸葛亮没有异心的基础上,否则,这事情还真的很难说。 刘备临死前的遗嘱的含义是什么 刘备这话非常有深意,可以有两层意思: 对诸葛亮是一种警告。你如果看到我儿子不行,你自己当了皇帝,你就会和曹丕一样,被天下正义之士看成是“逆贼”!所以,诸葛亮赶紧表态说:我一定尽心尽力,效忠到死。 对儿子是一种保护。这个遗嘱就好像是对刘禅说,诸葛亮想当皇帝你就要他当,这是我的意思。你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你只要做到了,就能保命,老子是不会杀儿子的。 也是刘禅乖觉,当年就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还让他“开府治事”(独立办公、独立行政)。不久,又让他兼任了首都的行政长官。政事不管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 不过,刘备的这个遗嘱,寓意深倒是很深,可惜有点儿多余。像诸葛亮这种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他们的政治抱负是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并不是去当皇帝。就像当年那个萧何,面临着一个沛公的职位不当,却非要拥护一个逃亡在外的亭长刘邦。诸葛亮同样如此,曹操、孙权已经成了气候,身边还有一个刘表以及一个不得意的儿子刘琦,人家没有去投靠,而是在等着你,不就是为了实现“三分天下”的政治理想吗?有了“胜过曹丕”一说,总感觉让两人“如鱼得水”的关系打了一个折扣。
刘备白帝城托孤
dquo;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 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白帝城托孤的惊天阴谋 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吴国打败,退回到鱼复,改鱼复为永安(今重庆市奉节县)。次年,刘备病危,感觉时日无多,就把诸葛亮和李严找来,将太子刘禅托付给以上两人。这年四月,刘备死于永安宫。临终前,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智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最终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太子刘禅值得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能,您可以取而代之。”,同时,他还把二儿子鲁王刘永叫来,让他告诉刘禅,你们兄弟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同样的话,刘备还写成诏书敕令刘禅:“你与诸葛丞相共掌国事,一定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这就是永安宫刘邦的托孤遗嘱。 对于刘备的托孤遗嘱,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是那句“君可自取”。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诸葛亮认为刘禅不值得辅佐,他可以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诸葛亮认为刘禅不值得辅佐,刘备可以在他的三个儿子中另选一个。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说刘备的意思是让诸葛亮放手大胆的去干事情,不要有任何顾虑。实际上,这些观点都忽视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刘备遗嘱中涉及到的曹丕!如果考虑到曹丕这个因素,可以看出,刘备的托孤遗嘱暗藏着很大的玄机。 曹丕于公元220年正月接替曹操任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禅位”,曹丕当上了皇帝。同时把汉献帝降为山阳公,改年号为魏黄初元年。变故传到蜀地,刘备等人认为汉献帝被曹丕杀死了,还为此举行了丧仪。刘备手下的大臣许靖、糜竺和军师将军诸葛亮等人上书刘备,说曹丕是“篡夺了皇位,灭亡了汉室”,因而刘备应该当皇帝,以便接续刘邦、刘秀的汉朝帝业。次年(公元221),刘备同意当皇帝,发布祭文昭告天下,也是说曹丕继承了曹操的凶恶、悖逆的本性,窃取了国家权力,所以刘备为了恢复汉朝二祖的事业,才不得已当这个皇帝。 在此之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吴、蜀政权一致把他看成是汉贼。如周瑜有言:“操虽托名汉相,实则汉贼也”;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也有一句话,叫做:“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如果说,《后出师表》不一定出自诸葛亮之手,但起码反应的是诸葛亮的思想,否则,这托也无所依。诸葛亮要北伐中原,上过一道表章,史称《出师表》,当中言之凿凿,北伐魏国就是“讨贼”。这说明,吴、蜀两家都把曹魏政权定位汉贼,这是他们立国的政治纲领,否则,他们的政权就没有合法性。因为曹丕的帝位是汉献帝“禅让”的,并不是像刘备一样“自立”的,只有把他定为汉贼,才能证明自己合法,曹魏篡逆。刘备要把一个篡逆之人提出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究竟是什么用意? 或者说,在刘备和诸葛亮这个层面上,不可能真正把曹丕当作篡逆之人。事虽如此,但这仅限于两人之间议论人和事,不会上升到国家大事或者政治层面。刘备的遗嘱是皇帝的政治交代,所说是皇帝的继位人选,还有其他人在场,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说出来的。也就是说,皇帝的遗嘱是说给天下人听的,不是悄悄话。 那么,刘备在遗嘱当中提出曹丕,是真有所指吗?还是让我们看看,刘备死后诸葛亮都干了些什么?诸葛亮死后,刘禅又是怎样对待这个“相父”的。 刘禅登基后,继续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还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实际情况也是,自刘禅登基至建兴十二年秋天诸葛亮死,刘禅几乎就没有干过一件皇帝该干的事情。整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只在建兴四年时记载过都护李严“筑大城”,其他都是诸葛亮干了什么什么!如果说,刘禅初登基年龄还小,又没有治国理政的经验,那么,刘禅成人以后呢?尤其是,战时国家,所有的皇帝都会及早确立太子,而诸葛亮在世时,蜀汉不但没有确立太子,也没有人提出过这个建议。还有,另一个托孤重臣李严,刘备给他的任务是“统内外军事”,可刘备死后,李严就没有“外军事”可统。 是刘禅这个人真的草包无能,一点儿政事也不懂吗?那就看看他在诸葛亮死后都干了些什么? 诸葛亮死后,蒋琬担任了“尚书令”,“总统国事”,但蒋琬却没有诸葛亮的权力待遇,他开始没有“开府”,就是自己不是“独立办公”。 建兴十四年,刘禅到湔县观看汶水水流,十天后返回成都。这表明,他终于走出皇宫,可以亲自巡视自己的这个国家了。延熙元年(公元238),立刘璿为太子。延熙九年(公元246),蒋琬死后,刘禅“自摄国事”,也就是自己来发号施令管理国家了。 更重要的是他对待诸葛亮的态度。诸葛亮死后,刘禅发了一道诏书,给了诸葛亮很高的赞誉,说他的丰功伟绩可以和殷商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媲美,必将“永垂不朽”,说因为诸葛亮的逝世,“我哀伤悲痛,肝心欲裂”。但是,诸葛亮却只是葬在汉中的定军山,直到景耀六年(公元264)才下诏给诸葛亮建立祠庙,而这距离诸葛亮逝世已经过去了30年!就这还是因为,百姓们每到传统的节日和祭祀日,都要自发地私自到田间道路上祭奠诸葛亮,为了规范这种后果不可测的行为,刘禅才接受了臣下的建议,给诸葛亮建立了祠庙。而这个祠庙并没有建立在成都,是在沔阳。这难道是一个正常的待遇吗? 回过头来再说把诸葛亮比曹丕,诸葛亮会像曹丕一样篡夺蜀汉吗?肯定不会。因为一切假设都不是事实,事实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诸葛亮不会篡汉,不代表刘备没有这个担心。刘备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和汉献帝相比,不具有丝毫优势;诸葛亮和曹操相比,各方面条件都要优越得多。刘备是过来人,他知道曹操没有废掉汉献帝,不是他没有能力,也不是不具备条件,只不过他另有自己的想法而已。这个想法就是:他只做汉臣。可是他的儿子曹丕废掉了汉献帝,你能说这是曹丕对曹操的“大逆不道”吗?而刘备死的时候,诸葛亮已经过继了哥哥的次子诸葛乔,并把他当作“嫡长子”。这时候,诸葛乔十九岁,比刘禅大两岁。谁又敢说刘备不会有这个担心? 古人对刘备的这个遗嘱也有微词,说这是“乱命”,是“诡伪之辞”,只不过刘禅这个人没脑子,不猜疑,太柔弱,反而让他避免了危险罢了。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诸葛亮没有异心的基础上,否则,这事情还真的很难说。 刘备临死前的遗嘱的含义是什么 刘备这话非常有深意,可以有两层意思: 对诸葛亮是一种警告。你如果看到我儿子不行,你自己当了皇帝,你就会和曹丕一样,被天下正义之士看成是“逆贼”!所以,诸葛亮赶紧表态说:我一定尽心尽力,效忠到死。 对儿子是一种保护。这个遗嘱就好像是对刘禅说,诸葛亮想当皇帝你就要他当,这是我的意思。你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你只要做到了,就能保命,老子是不会杀儿子的。 也是刘禅乖觉,当年就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还让他“开府治事”(独立办公、独立行政)。不久,又让他兼任了首都的行政长官。政事不管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 不过,刘备的这个遗嘱,寓意深倒是很深,可惜有点儿多余。像诸葛亮这种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他们的政治抱负是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并不是去当皇帝。就像当年那个萧何,面临着一个沛公的职位不当,却非要拥护一个逃亡在外的亭长刘邦。诸葛亮同样如此,曹操、孙权已经成了气候,身边还有一个刘表以及一个不得意的儿子刘琦,人家没有去投靠,而是在等着你,不就是为了实现“三分天下”的政治理想吗?有了“胜过曹丕”一说,总感觉让两人“如鱼得水”的关系打了一个折扣。
刘备白帝城托孤
为,百姓们每到传统的节日和祭祀日,都要自发地私自到田间道路上祭奠诸葛亮,为了规范这种后果不可测的行为,刘禅才接受了臣下的建议,给诸葛亮建立了祠庙。而这个祠庙并没有建立在成都,是在沔阳。这难道是一个正常的待遇吗? 回过头来再说把诸葛亮比曹丕,诸葛亮会像曹丕一样篡夺蜀汉吗?肯定不会。因为一切假设都不是事实,事实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诸葛亮不会篡汉,不代表刘备没有这个担心。刘备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和汉献帝相比,不具有丝毫优势;诸葛亮和曹操相比,各方面条件都要优越得多。刘备是过来人,他知道曹操没有废掉汉献帝,不是他没有能力,也不是不具备条件,只不过他另有自己的想法而已。这个想法就是:他只做汉臣。可是他的儿子曹丕废掉了汉献帝,你能说这是曹丕对曹操的“大逆不道”吗?而刘备死的时候,诸葛亮已经过继了哥哥的次子诸葛乔,并把他当作“嫡长子”。这时候,诸葛乔十九岁,比刘禅大两岁。谁又敢说刘备不会有这个担心? 古人对刘备的这个遗嘱也有微词,说这是“乱命”,是“诡伪之辞”,只不过刘禅这个人没脑子,不猜疑,太柔弱,反而让他避免了危险罢了。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诸葛亮没有异心的基础上,否则,这事情还真的很难说。 刘备临死前的遗嘱的含义是什么 刘备这话非常有深意,可以有两层意思: 对诸葛亮是一种警告。你如果看到我儿子不行,你自己当了皇帝,你就会和曹丕一样,被天下正义之士看成是“逆贼”!所以,诸葛亮赶紧表态说:我一定尽心尽力,效忠到死。 对儿子是一种保护。这个遗嘱就好像是对刘禅说,诸葛亮想当皇帝你就要他当,这是我的意思。你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你只要做到了,就能保命,老子是不会杀儿子的。 也是刘禅乖觉,当年就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还让他“开府治事”(独立办公、独立行政)。不久,又让他兼任了首都的行政长官。政事不管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 不过,刘备的这个遗嘱,寓意深倒是很深,可惜有点儿多余。像诸葛亮这种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他们的政治抱负是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并不是去当皇帝。就像当年那个萧何,面临着一个沛公的职位不当,却非要拥护一个逃亡在外的亭长刘邦。诸葛亮同样如此,曹操、孙权已经成了气候,身边还有一个刘表以及一个不得意的儿子刘琦,人家没有去投靠,而是在等着你,不就是为了实现“三分天下”的政治理想吗?有了“胜过曹丕”一说,总感觉让两人“如鱼得水”的关系打了一个折扣。
刘备白帝城托孤
刘备白帝城托孤
儿子交给诸葛亮照顾的一个时期,而对于这件事,却是在背后有着惊天的阴谋吗?而这个是否又是说明诸葛亮是有着想要当皇帝之心呢?刘备托孤,而其实也是他对诸葛亮的一种充分信任,而且这些都是可以看得出刘备的肺腑之言,一起来看看刘备白帝城托孤背后的惊天阴谋相关文章吧。 白帝城托孤 伐吴兵败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 章武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 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於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於夷陵道。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 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 秋八月,收兵还巫。 托孤过程 章武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的裴松之注中有诸葛亮集,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诸葛亮主持后事 亮上言於后主曰:“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 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白帝城托孤的惊天阴谋 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吴国打败,退回到鱼复,改鱼复为永安(今重庆市奉节县)。次年,刘备病危,感觉时日无多,就把诸葛亮和李严找来,将太子刘禅托付给以上两人。这年四月,刘备死于永安宫。临终前,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智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最终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太子刘禅值得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能,您可以取而代之。”,同时,他还把二儿子鲁王刘永叫来,让他告诉刘禅,你们兄弟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同样的话,刘备还写成诏书敕令刘禅:“你与诸葛丞相共掌国事,一定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这就是永安宫刘邦的托孤遗嘱。 对于刘备的托孤遗嘱,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是那句“君可自取”。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诸葛亮认为刘禅不值得辅佐,他可以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诸葛亮认为刘禅不值得辅佐,刘备可以在他的三个儿子中另选一个。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说刘备的意思是让诸葛亮放手大胆的去干事情,不要有任何顾虑。实际上,这些观点都忽视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刘备遗嘱中涉及到的曹丕!如果考虑到曹丕这个因素,可以看出,刘备的托孤遗嘱暗藏着很大的玄机。 曹丕于公元220年正月接替曹操任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禅位”,曹丕当上了皇帝。同时把汉献帝降为山阳公,改年号为魏黄初元年。变故传到蜀地,刘备等人认为汉献帝被曹丕杀死了,还为此举行了丧仪。刘备手下的大臣许靖、糜竺和军师将军诸葛亮等人上书刘备,说曹丕是“篡夺了皇位,灭亡了汉室”,因而刘备应该当皇帝,以便接续刘邦、刘秀的汉朝帝业。次年(公元221),刘备同意当皇帝,发布祭文昭告天下,也是说曹丕继承了曹操的凶恶、悖逆的本性,窃取了国家权力,所以刘备为了恢复汉朝二祖的事业,才不得已当这个皇帝。 在此之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吴、蜀政权一致把他看成是汉贼。如周瑜有言:“操虽托名汉相,实则汉贼也”;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也有一句话,叫做:“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如果说,《后出师表》不一定出自诸葛亮之手,但起码反应的是诸葛亮的思想,否则,这托也无所依。诸葛亮要北伐中原,上过一道表章,史称《出师表》,当中言之凿凿,北伐魏国就是“讨贼”。这说明,吴、蜀两家都把曹魏政权定位汉贼,这是他们立国的政治纲领,否则,他们的政权就没有合法性。因为曹丕的帝位是汉献帝“禅让”的,并不是像刘备一样“自立”的,只有把他定为汉贼,才能证明自己合法,曹魏篡逆。刘备要把一个篡逆之人提出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究竟是什么用意? 或者说,在刘备和诸葛亮这个层面上,不可能真正把曹丕当作篡逆之人。事虽如此,但这仅限于两人之间议论人和事,不会上升到国家大事或者政治层面。刘备的遗嘱是皇帝的政治交代,所说是皇帝的继位人选,还有其他人在场,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说出来的。也就是说,皇帝的遗嘱是说给天下人听的,不是悄悄话。 那么,刘备在遗嘱当中提出曹丕,是真有所指吗?还是让我们看看,刘备死后诸葛亮都干了些什么?诸葛亮死后,刘禅又是怎样对待这个“相父”的。 刘禅登基后,继续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还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实际情况也是,自刘禅登基至建兴十二年秋天诸葛亮死,刘禅几乎就没有干过一件皇帝该干的事情。整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只在建兴四年时记载过都护李严“筑大城”,其他都是诸葛亮干了什么什么!如果说,刘禅初登基年龄还小,又没有治国理政的经验,那么,刘禅成人以后呢?尤其是,战时国家,所有的皇帝都会及早确立太子,而诸葛亮在世时,蜀汉不但没有确立太子,也没有人提出过这个建议。还有,另一个托孤重臣李严,刘备给他的任务是“统内外军事”,可刘备死后,李严就没有“外军事”可统。 是刘禅这个人真的草包无能,一点儿政事也不懂吗?那就看看他在诸葛亮死后都干了些什么? 诸葛亮死后,蒋琬担任了“尚书令”,“总统国事”,但蒋琬却没有诸葛亮的权力待遇,他开始没有“开府”,就是自己不是“独立办公”。 建兴十四年,刘禅到湔县观看汶水水流,十天后返回成都。这表明,他终于走出皇宫,可以亲自巡视自己的这个国家了。延熙元年(公元238),立刘璿为太子。延熙九年(公元246),蒋琬死后,刘禅“自摄国事”,也就是自己来发号施令管理国家了。 更重要的是他对待诸葛亮的态度。诸葛亮死后,刘禅发了一道诏书,给了诸葛亮很高的赞誉,说他的丰功伟绩可以和殷商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媲美,必将“永垂不朽”,说因为诸葛亮的逝世,“我哀伤悲痛,肝心欲裂”。但是,诸葛亮却只是葬在汉中的定军山,直到景耀六年(公元264)才下诏给诸葛亮建立祠庙,而这距离诸葛亮逝世已经过去了30年!就这还是因为,百姓们每到传统的节日和祭祀日,都要自发地私自到田间道路上祭奠诸葛亮,为了规范这种后果不可测的行为,刘禅才接受了臣下的建议,给诸葛亮建立了祠庙。而这个祠庙并没有建立在成都,是在沔阳。这难道是一个正常的待遇吗? 回过头来再说把诸葛亮比曹丕,诸葛亮会像曹丕一样篡夺蜀汉吗?肯定不会。因为一切假设都不是事实,事实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诸葛亮不会篡汉,不代表刘备没有这个担心。刘备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和汉献帝相比,不具有丝毫优势;诸葛亮和曹操相比,各方面条件都要优越得多。刘备是过来人,他知道曹操没有废掉汉献帝,不是他没有能力,也不是不具备条件,只不过他另有自己的想法而已。这个想法就是:他只做汉臣。可是他的儿子曹丕废掉了汉献帝,你能说这是曹丕对曹操的“大逆不道”吗?而刘备死的时候,诸葛亮已经过继了哥哥的次子诸葛乔,并把他当作“嫡长子”。这时候,诸葛乔十九岁,比刘禅大两岁。谁又敢说刘备不会有这个担心? 古人对刘备的这个遗嘱也有微词,说这是“乱命”,是“诡伪之辞”,只不过刘禅这个人没脑子,不猜疑,太柔弱,反而让他避免了危险罢了。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诸葛亮没有异心的基础上,否则,这事情还真的很难说。 刘备临死前的遗嘱的含义是什么 刘备这话非常有深意,可以有两层意思: 对诸葛亮是一种警告。你如果看到我儿子不行,你自己当了皇帝,你就会和曹丕一样,被天下正义之士看成是“逆贼”!所以,诸葛亮赶紧表态说:我一定尽心尽力,效忠到死。 对儿子是一种保护。这个遗嘱就好像是对刘禅说,诸葛亮想当皇帝你就要他当,这是我的意思。你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你只要做到了,就能保命,老子是不会杀儿子的。 也是刘禅乖觉,当年就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还让他“开府治事”(独立办公、独立行政)。不久,又让他兼任了首都的行政长官。政事不管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 不过,刘备的这个遗嘱,寓意深倒是很深,可惜有点儿多余。像诸葛亮这种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他们的政治抱负是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并不是去当皇帝。就像当年那个萧何,面临着一个沛公的职位不当,却非要拥护一个逃亡在外的亭长刘邦。诸葛亮同样如此,曹操、孙权已经成了气候,身边还有一个刘表以及一个不得意的儿子刘琦,人家没有去投靠,而是在等着你,不就是为了实现“三分天下”的政治理想吗?有了“胜过曹丕”一说,总感觉让两人“如鱼得水”的关系打了一个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