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3电子情报侦察机是在P-3奥立安反潜巡逻机基础上改进的,首批EP-3A白羊座I使用P-3A改装,去掉尾部的磁异常探测针,安装了一些电子分析装置和附加的雷达天线罩,但还没有安装机腹下的圆形雷达。1969年,又使用P-3B改装了两架EP-3B,在1975年,在P-3C基础上又改装了10架EP-3E白羊座II,原先的两架EP-3B也升级到EP-3E 标准。这12架 EP-3E 都交付到部署在关岛的VQ-1特种航空侦察中队和西班牙洛塔航空站的VQ-2特种航空侦察中队。EP-3E与拆除了原来的P-3C的反潜设备,取而代之的是分析雷达信号的电子设备。安装在EP-3E飞机上新型电干设备包括:信号收集系统、无线电方向探测器、自动频率测量接收机、多路无线电通讯录音装置等。借助上述电子战装备,EP-3能完成多种侦察监视任务,尤其在监听敌方无线电通信方面作用很大。EP-3通常在敌国的领空之外飞行,收集敌国国土上各种无线电设备发射出的电子信号,如广播、无线电台、电报、对讲机、手机等等。举个例子,前苏联海军为躲避EP-3等电子战飞机的侦察,经常改变舰艇上的无线电设备的信号特征。(上图黑色部分为机头下部圆形的雷达罩和机背上、下各有1个长方形黑色天线罩)
EP-3E乘员24名,典型情况下,EP-3E有3个飞行员(EP-3E长达12小时的滞空时间需要两组飞行员换班),1个领航员,3名战术评估人员和1个飞行工程师。剩余的人员是电子战装备操作员,技术专家和机械师。EP-3E 的电子战人员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电子战任务指挥官,电子战机长,资深电子战评估员,电子战操作员。操作人员通过数据链系统以及中央计算机,再加上尖端的电子信息拦截系统,使得EP-3可以探测并追踪雷达、无线电以及其他电子通讯信号。利用传感器、接受器和碟型卫星电线,可以对很大一片范围进行电子信息的监听,可从740千米外的地方截获雷达和其他通讯信号。
2001年4月1日南海撞机事件的这架飞机正确型号是EP-3E“白羊座II”电子情报侦察机(英语简称“SIGINT”),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共为美国海军改造了12架。这架受损的白羊座II生产序列号为156511,作战序列号为PR32,隶属于美国海军VQ-1“世界观察者”侦察中队,其中队队标为一只覆盖整个地球的黑蝙蝠,手边围绕着电子轨道,可见其任务性质的特殊性与机密程度之高。该机修复后于2011年重返VQ-1,并继续在嘉手纳基地服役至今。(图为修复后的EP-3E BuNo 156511)
2001年4月1日当天,这架EP-3E一共载有23名机组成员。机长为谢恩·奥斯伯恩(Shane Osborn)中尉,出生于南达科他州鲁密斯市,大学毕业后参加美国海军,不久后便被派往VQ-1中队培养成一名EP-3E飞行员。在中美撞机事件结束后,奥斯伯恩在美国海军的“审查”下出版过一本关于撞击事件的回忆录《Born to fly》,台湾麦田出版社有引进过繁体中文翻译版《壮志临云》。奥斯伯恩混得不错,2005年以海军少校身份退伍,结束了自己不平凡的9年海军飞行员生涯。之后进入政界平步青云,不过在2014年5月竞选内部拉斯加州议员时败给了竞争对手。(上图为奥斯伯恩回国后向媒体介绍当时的撞机情况)
从事件发生到EP-3侦察机迫降机场,按照美军的规定,应执行紧急销毁程序。但是,该侦察机上并没有专门的销毁设备。需要销毁的材料至少包括:纸质文件、磁带、手提电脑、大型电脑、通信安全措施箱、密匙、信号接收设备等。
美国EP-3迫降后,中美屡次会谈,最终决定以将EP-3拆解并交还给美国同时释放机组成员,为了运送拆解后的EP-3,美国租用了俄罗斯的安-124运输机运回美国。
(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起飞线,梦想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