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双子座

都是谁是双子座[都有谁是双子座]

关于唐代诗坛上著名的“双子星座”的李杜,大家都不会陌生,甚至有人还会如数家珍,我这里就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模糊之处予以澄清一下:

一、关于李白

1、世称李白为翰林,人们认为他一定做过官,其实这是误解,天宝元年,李白被唐玄宗召进长安,任命为翰林供奉,又称为翰林待诏,请注意这和翰林学士绝不同,而且几乎是天壤之别,那么供奉是做什么的呢?唐代皇帝为了娱乐,专门设置了供奉这一职业,包括诗歌供奉、棋局供奉、书画供奉、琴乐供奉,其中以诗歌供奉为最尊。如吴道子为书画供奉、李龟年为琴乐供奉等,就是在不同娱乐方面陪皇帝取乐的职务,不参与政治,随时在皇帝需要娱乐的时候等待召见,因此又称待诏。原来为皇帝起草诏书的中书省由于人手缺少,就不时抽调一批官员过来帮忙,后来为了方便,玄宗就单独设置翰林院部门,翰林学士直接归皇帝管辖,为皇帝的私人秘书,翰林学士无品级,做翰林学士的通常要在其它部门挂一个职务来领取俸禄,如翰林学士可以是兵部尚书,他通过尚书一职来领取俸禄。而李白未有任何其他职务,他就是通过供奉这个职务来领取俸禄的。所以说有人讲李白在长安因为有小人陷害而未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最后悲愤离开,殊不知应该说李白根本就是“不在其位岂能谋其政”

2、世人耳闻能详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故事,我这里说两点:第一,殊不知,世人为了表现李白蔑视权贵的精神而只引用前半部分,这个故事继续往下讲,说在李白离开后,唐玄宗说“此人固穷相”即此人得志忘形,有什么出息的意思。第二,此则故事为野史记载,未必可信。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祖籍广东电白良德霞洞堡,在玄宗粉碎韦后、太平公主势力的政治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深受信任,掌握大权,高力士虽为阉人,却有非凡的政治眼光和决断性格。因此官至知内侍省事,封渤海郡公,加骠骑大将军,位列正三品。且他对玄宗十分忠诚,这样一个人,对于一心追求功名的李白应该不会让他脱靴的。

3、关于李白被迫出京的故事,说有人进谗言,才使李白无法再施展自己的抱负。

第一,说是高力士因脱靴怀恨在心才进谗言的,这我上一条已分析过。

第二,说是高力士联合杨玉环进谗言的,以李白清平调第二首诗论证: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说这是贬低杨玉环。要知道当时杨玉环还不是贵妃,只是作为一个道姑的身份出现的,且李白写的赵飞燕在汉代艺术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与杨玉环类似,并无侮辱之意,且当时唐代风俗提到赵飞燕是以美貌艺术为化身的。后世还以环肥燕瘦形容女人不同形态的美。

第三、李林甫,唐代著名的奸相,以口蜜腹剑著称于世,在位十六年,比其他宰相在位时间长得多,没有真才实学,但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非常听唐玄宗的话,成为玄宗的代言人,他的观点也就是玄宗的观点而不是别人眼中的此时玄宗已大权旁落的局面。

第四、唐玄宗本人,实际上是他对李白的平时的行为不满,于是最后非常客气的给李白一笔资金把他打发走了。

4、李白的后人:李白第一位夫人为其生有一子一女,其妻死后与一刘姓女子生活在一起,后决裂,之后在山东又与一女生活,其为李白又生一子,因此李白有二子一女.

长子:伯禽,一生追随其父左右.李白死后,伯禽留在其父逝世之所,安徽余乐(今安徽宣州),伯禽有两女,生活窘困,嫁于当地农夫.宣州太守因其祖父之名欲将其二人改嫁当地富商.可二女皆为贞洁之人.从一而终,不愿改嫁!

伯禽亦有一儿,出外游历13载,不知所踪.

长女:平阳,出嫁后即死去.其后人无音讯!

次子:颇离,幼在山东,后下落不明!

二、关于杜甫

1、杜甫年轻时的作品以歌颂自己的抱负为主,后他在长安求官十年,亲眼目睹了上层社会的黑暗,因此此时的诗反映了那时的社会现实,安史之乱后他先是陷于贼寇之手于一年之久,后趁机逃离长安,投奔已经称帝的唐肃宗,因为丞相房涫辩护先是放假,后贬在外地任华功参军,后辞官。历尽艰辛,因此他后期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困苦生活及其忧国忧民的心态。他的诗有很多地方既写到他本人以及他的家庭所遭受到的一些不幸,同时又延伸到普天下的百姓。如当他被肃宗放假回鄜县探亲的时候,刚回到家里就看到他的最小的儿子饿死了,他当然非常悲痛,一个小孩子饿死了,他也感到非常惭愧,觉得自己身为父亲,居然没有为他提供足够的食物,使他饿死。但是与此同时,他马上又想到了普天下还有很多比他更贫困的人,那些失业之徒(失去田地的农民)。他还想到在边疆前线戍守的那些将士,他们遭受的痛苦比我更加厉害。所以他就把关怀之心从家庭扩展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当他自己在暴风骤雨之夜,他的茅屋被刮破了,雨漏下来了,自己不得安眠,床上都是潮的。这个时候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希望的是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拥有一所牢固的、安稳的一所茅屋,有一个容身之地,更希望普天下穷人都能够有这样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所以他的仁爱之心是推广出来的。

2、杜甫不象李白在生前就那样名满天下,关于诗界最崇高的称号“诗圣”为什么会给了杜甫了呢?

如果说“诗史”的称号是从杜甫作品的历史价值角度来评价的话,那“诗圣”则是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这个评价在诗界是至高无上的。正式把杜甫称做“诗圣”的,最早见于明代前期的陈献章。不过若论把杜甫尊为诗中圣人的观点,则早在唐宋间就有了。

首先对杜甫创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推许为最高地位的是唐代的元稹;他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曾道:“… 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在这方面又推进一步的是宋代的秦观。他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我国过带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秦观虽然还没称孔子为诗圣,但已把杜甫比为诗坛上的集大成者了。

大家都知道,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由宋代人开始奠定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对杜甫就非常尊敬,他在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里面,他就这样说,他说“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就是我推测一下您的这颗心灵是古代也非常少有的,非常高尚、非常伟大的一颗心灵。我非常希望您能够起死回生,让我跟您交友,让我做你的朋友。他对古代的杜甫非常仰慕。

我们再看一下南宋理学宗师朱熹的评价。大家都知道,理学家,尤其是南宋的理学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非常严格,甚至是苛刻的。朱熹就是这样,我们看一部《朱子语类》,里面不受到他批评的历史人物是非常少的。在他们这种非常严格的道德标准的审视之下,很多历史人物都被他们无情批评。但是朱熹认为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五位人物是伟大的人物,这五位人物是哪五位呢?第一是汉代的诸葛亮;然后是唐代的三位: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颜真卿,一个是韩愈;最后是北宋的范仲淹。诸葛亮和范仲淹这两位人物我想不用我多讲,大家都很熟悉。他们在政治上面,在道德上面有很高的建树,这是历史早有定评的。

值得讨论的是唐代的三位,朱熹所提出来的,他把这五个人称为“五君子”。唐代的君子中间,第一位就是杜甫。第二位颜真卿,大家也许知道他是伟大的书法家,颜体的创始人,但是颜真卿也是一位著名的忠臣烈士,他是为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藩镇的叛乱割据而被杀害,被李希烈杀害。那么第三位韩愈,大家当然知道他是儒学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也是文学史上的大人物,“文以载道”的提出者,发动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同时韩愈在他一生的政治行为中间,每当国家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话的时候,他总是仗义执言,奋不顾身出来说话,多次被贬到南方蛮荒之地。这样几位人物,除了杜甫以外的四位,应该说他们生平在政治上面,在其他的行动上面都有很多建树。惟独杜甫应该说他不算是一个政治人物,杜甫一生在政治上的建树,几乎没有多少可以值得提起的东西,因为他根本没有得到过那样的机会。他要报效祖国,他要忠于朝廷,他反对叛乱,但是历史没有给他多少机会。他除了在肃宗朝里面偶然仗义执言,从此受到朝廷疏远以外,其他时候始终是默默无闻,甚至很多时候他是处于民间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为什么也得到了朱熹的高度赞扬,为什么在朱熹看来杜甫可以跟诸葛亮到范仲淹这样一张名单中间他能够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朱熹说得很清楚,关键在于他们五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他们在道德上面,在人格上面,都有伟大的建树。朱熹的原话这样说,他们都是光明正大、磊磊落落,这样一种在人格上面成为楷模的人。这显然不是一种文学的评价,而是一种文化的评价。

我们回顾儒学的发展史,基本上被认为主要有这么两大流派:一派被称为是汉学,一派被称为是宋学,这是清代的儒家提出来的。在这两个主要的高潮之间,唐代应该说是处于一个低潮阶段。不管看哪本思想史,哪本儒学发展史,唐代占的地位都不高的。唐代前不能比汉人,后不能比宋人。那么请问儒学的发展在唐代停顿了吗?唐代有没有值得注意的儒学的代表人物?钱穆有一个观点,钱穆在一本书里认为,唐代有的。唐代两个最主要的儒学代表人物: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韩愈。很有趣,两位都是文学家。韩愈我们不谈,我们看看杜甫。在何种意义上面,杜甫我们能够说他对于唐代的儒学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呢?大家一提到儒学的发展,提到唐代,马上就会想到唐初的《五经正义》。但是《五经正义》尽管是长期以来在十三经注疏中间最重要的读本,但是《五经正义》中的观念,一些义理,基本上都是从汉儒那里来的,它没有很多地在学理上面新的阐发。也可以说,儒学的发展到了初唐,由于出现了《五经正义》以后,基本上停滞了。但是杜甫不然,杜甫是用他的一个生命,用他一生的实践、行为,来丰富、充实着儒家的内涵。儒家学说从本体上来说,它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它非常重视的是人的行为,人的实践。所以我们看孔子也好,孟子也好,青年时代,中年时代,当他们年富力强的时候都不写书了,不搞著作了,他们奔走于天下,主要是从实践的角度推行他们心目中间的道。等到最后觉得“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不行了,最后年纪也大了,才回过来写著作,把他们的学术用著述的方式流传后人,扩大影响。它从本质上最强调的是实践,强调的是人生前的行为,生前的一些建树。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说杜甫正是最好地体现着儒家,甚至是发扬着儒家这种精神的一个历史人物。

关于作者: 周易天地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