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生
《燃野少年的天空》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相对论的含义。片长108分钟,我却感觉在影院里度过了108年。为了写本文,想走而不能走的痛苦煎熬着我。电影散场的时候,我像肖申克一样救赎了自己。
按说,不至于啊?至少我在观影之前也没想到。电视剧《风犬少年的天空》在口碑和流量上获得了双丰收,这一回,几乎照搬了原班制作人马、原班演员阵容,电影版的质量却一落千丈到了这种地步,简直成了青春电影的典型反面教材。
《燃野少年的天空》海报
细想一下,其实这事也不奇怪。《风犬少年的天空》不是没有问题,只不过它的优点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掩盖了自身的缺陷。但到了电影这里,导演张一白来了个反向操作,把优点抛到九霄云外,把缺点一一保留。高,实在是高,我要为他竖大拇指。
具体地说,之前的电视剧其实也挺“尬”的。人物脸谱化就挺严重,出场的人物都自带标签,导演就差把人设贴在他们脸上了。比如主角狗哥一定是个差生,一定是讲义气;比如女主李安然一定是360度无死角的美,男主不爱上她天理难容。什么“大力娇”,什么大嘴,整部剧到处是人物刻板印象。
电视剧的情节也很“尬”。剧一开场,老师在上面演讲,下面学生就乱套了。奔跑的奔跑,告白的告白,导演大概觉得这就是“青春”,但谁还没当过中学生啊,全中国有几所中学是这个鬼样子?
但是好在,电视剧一是在实地取景,着重突出了几位主角所在家庭的生活味,这就给了观众亲切感;二是胜在篇幅够长、容量够大,给了角色和角色之间培养感情的空间和时间。一言以蔽之,看的时间长了,我们对剧中角色的认同感也就强了,自然会更关心他们的命运走向。
《燃野少年的天空》海报
然而,电视剧是电视剧,电影是电影,导演似乎根本没意识到,两者不是一回事。结果就是,《燃野少年的天空》保留了电视剧的“尬”,但完全没有给众多角色拉近和观众之间距离的机会。整部电影始终在尴尬煽情和胡乱瞎搞中交替前进,一直到影片高潮,终于把这两件事合到了一起。
影片主题就是一群废材学生怎么通过一场舞蹈大赛实现逆袭,找回自我,当然咯,顺带还收获了友情、爱情、亲情。俗套是俗套了一点,直白是直白了一点,但不是一定不好,关键还在怎么拍。
可惜,这个故事从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就不知道逻辑两个字是怎么写的。
比如说,女主因为爸爸是卖咸鱼的,就成了“海的女儿”,还被众多舞蹈队的同学排挤。啊这……我脑袋上写满了问号?莫名其妙啊,人家爸爸好歹也是个老板,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视剧吗,还搞这种套路?
又比方说,狗哥和宿舍里面三个男生此前素昧平生,爬了个天台就突然成了好兄弟?电视剧里好歹还是从小长大的小伙伴,到了电影里连铺垫都省了?
对了,你们还记得宿舍里那几个男生叫什么吗?反正我看完了以后都想不起他们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十足的工具人?
再比方说,跳舞比赛都结束了,突然一大群同学就从四面八方坐船“占领”了场地,还自管自跳起了舞,这……都没人管的吗?
还有,自从黄觉扮演的爸爸说起了郑秀文,我就知道她会来客串。但是,几个同学这么简单就见到了她,她还很耐心地给女主解释起了爸爸用爱守护梦想的道理,能不能不要这么儿戏呢?喂喂,大明星也是很忙的啊!
反正影片里面类似的情况几乎每隔几分钟就要出现一次,虽然导演很喜欢让角色去点题——“这就是青春啊”,但我更想感慨——“这就是神经病啊”。
这还没完。本片剧情不够,歌舞来凑,以至于本片中的人物一言不合就跳起舞来。最基本的道理,歌舞要和剧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行,但本片完全是不管不顾,一到剧情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就跳舞。就拿男女校在雨中一起跳舞那段来说,谁能告诉我,他们突然发疯的原因是啥?
舞跳得怎么样,咱也不敢问咱也不敢说,因为他们每次莫名其妙地动起来,我就尴尬到不敢看银幕。一股子浓浓的印度神片味从大银幕上扑面而来,可惜了这些青春洋溢的演员,恐怕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动机到底是什么。
中国青春电影的致命问题始终是一点也不青春。道理也很简单,拍摄青春电影的往往都是中年油腻大叔,拍出来的画面完全是他们脑补出来的中国青春故事。他们不懂现在的年轻人到底在想些什么,却总爱把自己幻想成那个帅气的少年,自以为深受天下所有女同学的喜爱,所以拍出来的电影总归是“爹味十足”。
导演之前的《匆匆那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都是狗血爱情故事的集大成者,如今唯一进步的地方大概是没有找一群看上去一点也不青春的阿姨和大叔来演中学生。
当然,这也不是本片导演一个人或者中国青春电影一个类别的问题。创作者和现实生活距离十万八千里,怎么能拍出引发观众共鸣的电影呢?
电影最后打出一行字幕——真的愿意陪你干傻事的人一定很爱你。EMMM……这大概就是导演脑补的中国式青春吧——你再傻再不行,也会有美女爱上你。
不过呢,我还是很认同这句话的。因为能陪你看完并且没有抱怨你的那个人,肯定是很爱你的。
本期编辑 周玉华
本文重点讲:成真恋爱学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