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庆云
我在昨天的文章里边写到,小说《喊山》的作者葛水平大姐有水平,并给予了具体论述。当时放了一个把:要不要去看电影《喊·山》的点映。因为涉及到映后导演交流会的问题,能不能直抒胸臆,是个大问题。杨子导演在以往的电影作品中,表现了极差的编剧和导演能力,豆瓣电影对其《宅男总动员》、《恋爱三万英尺》、《对不起,我爱你》都给予了三分多一点的评断。他能否在《喊·山》中得到突破呢?
毕竟《喊山》的原著小说还算不错,等于新鲜食材都有了。而李彦廷导演在2012年5月拍过《喊山》,镜头语言干净整洁,对演员的调度也非常值得学习。等于师傅把菜都炒了一遍了,杨子导演能力再差,还能差到哪里去呢?
但今天点映结束后,令人大跌眼眶。两个小插曲。第一个,杨子导演竟然分不清什么是短篇小说,什么是中篇小说。在映后的交流会上,说这个根据短篇小说改编而来。我嘴贱,提醒这位简历上写着16岁便出国深造的导演,葛水平老师的《喊山》,是中篇小说。第二个插曲,导演发言后,我发言指出片子的诸多问题,刚讲了三点,便被活动的主办人员“礼貌”请出了现场。仔细一想,这待遇,影评人周黎明好像也遭遇过。因此,我不妨分条目,将电影的问题逐一聊一聊,供影迷分析、批评。
问题1、床戏。
电影《喊山》(2013上映版本),李彦廷导演开篇是男主角和对面垸子上的姘头互喊交流,干脆利落。一开场,便把局面打开了。原著小说,也是基本如此,并未有任何床戏片段。在杨子导演版本中,开篇便是床戏。这床戏,杨子想说哑巴男人如何虐待哑巴的。但是,一个非常拙劣的细节,露出了导演的网络剧不如的水准——哑巴厮打男人。在一个被虐待了非常久造成一辈子不再说话的女人那里,还能用厮打去反抗,杨子导演实在没有生活功底。我记得,某网络剧在处理类似问题的时候,是女主角不动不反抗,镜头给她垂下去的脑袋,细节是眼泪。
问题2、捆绑棺材。
这个问题,更印证了导演没有生活能力,无法用现实主义的方式表现电影,太想当然。杨子导演让捆绑棺材的横木在棺材下方,这是极大的错误。这样捆绑起来的棺材,即使抬起来,也是东倒西歪的。山里人捆棺材,是横木放上面,几个小伙子用合力抬起。继而,杨子导演的版本中,横木折断了。这个梗,竟然没下文了。为什么让它折断?为了安排什么桥段呢?这种放线不拾,是编剧导演最要不得的。
问题3、姘头哭丧。
在原著小说和李彦廷导演的版本中,都有棺材绳折了这个细节。然后是村里边有人认为,是没人哭丧,才会这样,死者不走,所以,要找哭丧的。因此,牵涉出男主角的姘头来哭丧。这次,无论在葛水平的小说,还是李彦廷的电影中,都对人物性格、语言、肢体动作等等,处理的精妙,让人拍手称绝。而杨子导演的版本,知道横木折断,却完全没有下文,实在是丢了大西瓜,是能力不够,还是意识浅薄就看不透山西乡村的真风貌呢?
问题4、王胖孩儿不出彩。
这简直是杨子版本《喊山》堪称极大败笔的地方。无论是原著小说,还是李彦廷导演版本,都对王胖孩儿这个乡村会计有精彩的展现。小说作者葛水平更是以淋漓尽致的山西方言,为王胖孩儿量身打造了一个快嘴山民的形象。这个形象,若是塑造成功了,丝毫不亚于冯小刚之于《老炮儿》。套用冯小刚的话讲,有的电影是电影捧人,有的是人捧电影。王胖孩儿的形象,绝对是人捧电影。杨子导演,在处理这个人物形象方面,再次展现出自己非常拙劣的水准。货比货,拿起李彦廷版本一看,杨子导演真需要重新深造。
问题5、78年的两万。
杨子导演16岁出国深造,家里目测还是有些钱财的,没吃过苦。同时,目测他也没因为《喊·山》去山西山区实地调研。影片用字幕标注,事件发生在1984年,然后用对白说,6年前,杀了人,私了,赔偿两万元。然后,杨子导演就开始这么编故事了,男主角开始赔偿女主角家两万元,而且自己的姘头最后说直接把两万元给了。无论是1978年,还是1984年,在山西山区,一个还吃玉米面窝窝头的地方,两万元,都是天文数字。我问了一下,山西太原某国企老工人,在80年代的月工资在30元上下。也就是说,不吃不喝,一年也就三五百。两万元,是普通工人不吃不喝四十年的收入。在山村,这个两万,又可想而知是什么概念。导演真心不做功课。
原著小说确实也说得是两万元。可原著小说没有说是1984年的事情,直接标明,就是当下。葛水平凭借《喊山》获得鲁迅文学奖是2005年,小说在2005年之前一年创作。葛水平敢于直面当下,敢于写当下的事情。而杨子导演软趴趴到不敢说这是当下的事情,只敢说是1984年,而又各种对不上数。李彦廷版本,也存在只敢说八十年代的问题,但涉及赔偿金的时候,李导给了一千的数字。这是做功课,知道当时山民的承受能力。
问题6、下葬与谈判的顺序。
原著小说是先谈判,立下字据之后下葬。而杨子导演的版本是先下葬,然后去谈判。这是不能容忍的错误。还没谈判清楚,就把人先埋了,杨子导演家可以这样吗?连剧本的基本逻辑结构都不讲了,我真怀疑他这个最佳编剧怎么得来的。评委们,应该是瞎了。不然,就是良心坏了。
问题7、84年山西山村吃米饭。
葛水平老师的原著小说,对吃什么,写的很清楚,都是山西贫苦人的真相。而杨子导演在自己的电影中处理,就成了吃白米饭,还有炒鸡蛋。杨子导演生活无忧挺有钱,自己笔下和镜头下的人物,也跟着沾光啊。可是,您得顾及真实的山西场景啊。葛水平要是真的自己笔下的人物到了杨子那吃米饭和炒鸡蛋,死的心,估计都有了。
问题8、八十年代山民养猫。
看到这个,我真的服了!山民养猫,那是您城里人玩的。八十年代,人都吃不饱,还养猫。真心不想在这一点上再批评他什么——没有生活,又不去体验生活,糟蹋文艺片,假装文艺片啊。
问题9、养蚕的时节不对。
杨子版本的《喊山》,时节是秋收时候。男主角给女主角蚕子,让她养。真心不对啊!蚕一般是春天养啊。当然,也有秋蚕,但是,秋蚕不是秋收的时候开始养啊,是秋收的时候已经上去吐丝了啊。导演这功课,一点不做啊。
问题10、对姘头的男人的形象,全部删除。
这个巨大的败笔。过早出国留学的杨子,肯定看不懂葛水平原著小说里边的姘头的男人的这个形象。他为什么能容忍自己的女人出轨男主角呢?实际上,看看郝杰的《光棍儿》就明白了,这是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巨大的真实——女人出轨,其实是为了给家里敛物件儿。《光棍儿》里边直接说,儿子上大学,母亲陪几个光棍儿睡,然后让他们出钱。这么巨大的真实,葛水平小说直言不讳。杨子的电影,删的干干净净。这是在阉割小说的精华,留下自身意识上的糟粕。
问题11、村民中有女人烫头。
姘头的大耳环,村民中出现的烫头的女人等等,都构成了电影的败笔。八十年代,山西太原有戴耳环烫头的没?这么常识性的错误,不可原谅。
问题12、哑巴身世的交代拖泥带水。
电影贵在干净利索。李彦廷版本,对哑巴身世的交代,值得影迷观看,十分干脆,不絮叨。而杨子的版本,俨然是小脚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连韩国电视剧都不如。
问题13、对整个《喊山》的歪曲。
这是最大的问题。葛水平的《喊山》,最大的主旨,也是当年铁凝大姐力挺拿鲁迅文学奖的地发,就是,小说讲的是一个女人如何被压抑成哑巴,然后如何重新回归有声音。这是当代的妇女解放的一种旋律。杨子完全处理成了《乡村爱情》,成了一男一女的山西山村爱情故事,虚假非常。
我怀疑,是不是杨子的留学太早,造成的。太早出去,没见过中国的真实风土人情,都不懂中国,又急于拿文艺片给自己贴金,最终四不像,只知道爱情,不知道什么叫电影镜头中的风土人情。这种山西山村爱情故事,全然是杨子意淫中的,这是中国电影的耻辱。
中国有志于文艺片的电影人们,应该以杨子为错误的例证典范——做文艺,请深扎入中国的风土中去,做真实的电影,莫要如彼。
更多交流,欢迎添加笔者微信公众号:马庆云【xuezhemaqingyun】
本文重点讲:赤血三公主的恋爱季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