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8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在《西亚非洲》微信公众号上发表评论文章“《西亚非洲》四十年与我的三重身份”,全文如下:
《西亚非洲》四十年与我的三重身份
图片来源:CGTN
今年是《西亚非洲》期刊创刊四十周年,这一承载着中国亚非研究学人厚望的学术园地由此进入更加稳健、成熟的不惑之年。这四十年,是包括西亚非洲地区在内的世界发生深刻变革的四十年,是改革开放的中国与西亚非洲地区关系深入发展的四十年,也是中国西亚非洲区域与国别研究从启动到深入再到深耕的四十年。
我作为中国中东研究队伍的一分子,也在这四十年里经历了从青年到中年的转变,也有幸作为读者、作者、编委的三重身份见证和参与了《西亚非洲》期刊的成长与发展。回顾四十年的流金岁月,我与《西亚非洲》的互动,既构成了我学术成长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自己经历了从最初的乐于品读的读者到耕耘其中的作者,再到参与其中的编委这一过程,而这也恰恰是自身在学术道路上从蹒跚学步到站稳脚跟,再到寻路前行的过程。在《西亚非洲》期刊创刊四十周年之际,特撰此小文回忆和思考这段难忘的岁月。
读者感知:作为良师益友的《西亚非洲》
我与《西亚非洲》结缘已经近三十年的历史。1991年9月,我开始在母校河北师范大学(原河北师范学院)攻读马克思主义教育专业(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硕士研究生,学习宗教与第三世界政治,从此接触伊斯兰教与中东政治这一研究领域。当时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尚处在恢复重建、资料十分短缺的年代。大概是在1991年9月入学不久后,我到所在的政治教育系资料室熟悉环境,也正是这时第一次接触到封面简朴、绘有地图的《西亚非洲》期刊。
伴随宗教与中东政治成为自己日益明确的研究领域,《西亚非洲》期刊也日益成为我了解学术前沿的重要窗口。许多在当时心怀仰慕,后来很多成为良师益友的专家学者也正是通过《西亚非洲》开始认识的。此外,当时自己所在的河北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对研究生的学习非常支持,允许每届研究生订阅几份报纸和期刊,基于专业学习的需要和渐趋浓厚的兴趣,当时订阅的《西亚非洲》杂志基本上都被我“据为己有”(我那届我们专业的研究生只有两个,另外一位在职的、年龄长我很多的同学基本不用)。我也由此养成了订阅期刊的习惯,在工作后大概订阅了十年左右的《西亚非洲》期刊(最近十年转为编辑部赠阅),至今仍有几年自己装订的合订本保存在书橱里。我当时确有如获至宝的感觉,《西亚非洲》期刊就像一个朋友、一位智囊、一位师者,为我获取资料、把握学术前沿乃至与学界前辈进行精神交流提供了重要渠道。因此,毫不夸张地说,《西亚非洲》是我研究生三年岁月里的良师益友。
1993年底,在硕士论文写作过程中,在导师和单位的支持下,我第一次到心怀向往的学术中心——北京查阅资料,这才有了第一次走进《西亚非洲》主办方——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的机会。至今我印象还很深刻,我得到了研究所资料室老师的热情接待。在此次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有幸查阅了《西亚非洲》创刊以来的所有年度合订本,并复印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同时也查阅了很多其他书刊和英文资料。此行可谓收获颇丰,至今还记得晚上与其他两位同行的同学在附近胡同里痛饮北京二锅头的快意,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两三天查阅资料的收获感。
作者感怀:作为学术园地的《西亚非洲》
199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在河北师院政治教育系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宗教学概论”“政治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中东研究尤其是伊斯兰教与中东政治研究成为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
伴随自身身份从学生向教师的转换,论文发表自然是高校教师的任务之一。坦率地讲,当时年轻气盛、初生牛犊的我对科研发表并没有太多的畏难情绪,这应该与研究生期间通过长期阅读包括《西亚非洲》在内的学术期刊形成的学术积累不无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世界经济与政治》《西亚非洲》《欧洲》(今《欧洲研究》)《世界民族》等几份中国社科院的学术期刊,都通过努力尝试后成为自己学术成果的发表园地。当然,从专业性、连续性的角度看,《西亚非洲》无疑成为自己学术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学术园地,自己深耕其中,也苦在其中,乐在其中。
说起在《西亚非洲》发表论文,也并没有那么顺利,甚至走了一些曲折的道路才得以首次遂愿。我记得当时《西亚非洲》编辑部还编有内部刊物《西亚非洲资料》。我觉得这在当时是一种很好的做法,也就是给不能在《西亚非洲》期刊发表的论文,如有价值可以发表在《西亚非洲资料》。我最初的两篇论文《伊斯兰教与阿以冲突的关系探析》《从三大国际冲突看伊斯兰教对国际政治的影响》都是发表在《西亚非洲资料》上(见1995年第1期和1996年第1期)。这让我觉得在《西亚非洲》期刊发文的难度远超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其他国际问题期刊,因为我在那几年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欧洲》《世界民族》几份刊物都已经有论文发表。
也许是好事多磨,我在《西亚非洲》期刊上的处女作,直到1998年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后,才于1999年如愿发表,即《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东现代化的互动关系》(参见《西亚非洲》1999年第2期)。记得当时的编辑部主任是徐拓老师,此文的发表也可谓与《西亚非洲》编辑部尤其是徐拓老师建立深度联系的过程。徐老师有一习惯,关于论文修改无论是大到框架结构、小到具体细节,都会不定时地与作者电话商榷,最初还真是有点战战兢兢,到后来逐渐习惯,而这对于我此后特别重视学术规范和细节这一习惯的养成功不可没,我至今时常向我的研究生们发表感怀。
在1999年第一篇论文发表后,我在《西亚非洲》期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基本上保持了每年一篇的频率。在《西亚非洲》期刊为月刊的那几年里,甚至有一年两三篇的情况(具体情况详尽附录)。最近十多年间,由于工作关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的联系不断增强,与编辑部安春英主任、詹世明副主任等各位同仁在学术研究、学术会议、期刊合作等各领域合作颇多,并成为工作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身关于伊斯兰复兴思潮与运动、中东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中东变局等一系列研究领域的形成,都与《西亚非洲》期刊密不可分。从学术连续性和专业性的角度,《西亚非洲》期刊是我学术成长道路中最重要的期刊之一。2003年和2007年,我两次调动工作,先后转到中国海洋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工作,但与《西亚非洲》的关系却从未中断,且更加绵厚。
编委感怀:作为学术共同体的《西亚非洲》
2007年9月,我正式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工作。中东研究所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自然与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等主要学术重镇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在近十几年的过程中,尤其是在2011年11月至2020年5月任中东研究所的所长的过程中,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西亚非洲》编辑部,以及中国中东学会等学术共同体的密切联系与精诚合作,成为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荣幸的是,伴随自身学术渐趋成熟以及学术共同体建设的需要,我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西亚非洲》编辑部聘为期刊编委。事实上,早在2011年担任上外中东研究所所长后,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代表单位,我与《西亚非洲》编辑部的合作都更加密切,我也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西亚非洲》期刊对于学术共同体建设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深知《西亚非洲》期刊建设的苦辣酸甜。我特别清楚地记得,有一段时间期刊在CSSCI的评价体系中地位不甚理想。西亚非洲研究所的领导和编辑部的同仁们心急如焚,他们四处动员作者,期望在期刊面临困难之际得到学界同仁的支持,其焦急、诚恳的心情令人动容。我也是编辑部动员的对象之一,我当然深感责无旁贷,因为我深知没有《西亚非洲》的学术地位,作为该领域研究的作者自然也会受损。在期刊最困难的那几年里,有一批读者对期刊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也对自己为此奉献了微薄之力深感荣幸。令人欣慰的是,在编辑部和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西亚非洲》的学术地位不断攀升,屡创佳绩。
我本人还有幸在多个层面与《西亚非洲》编辑部共同推动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例如,在国际关系期刊建设方面,我作为《阿拉伯世界研究》的主编与《西亚非洲》期刊一起,共同参与了国际关系期刊研究会的建设和年会组织工作,对加强交流、提携新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西亚非洲》期刊编委,我多次就论文审稿与编辑部坦诚交换意见,多次参加编辑部组织的主题研讨,还曾有幸受邀到西亚非洲所交流期刊选题经验。在机构合作方面,《西亚非洲》编辑部还两三次到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调研,《西亚非洲》《国际展望》和我主编的《阿拉伯世界研究》还曾合作主办专题研讨会,对加强合作、错位发展、发现作者等方面均收获颇丰。
总之,在《西亚非洲》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读者、作者和编委的三重身份使我本人受益匪浅,不仅收获了学术,也收获了友谊。展望未来的《西亚非洲》,我也有真诚的期待:希望《西亚非洲》能加强推动理论研究,使期刊成为引领发展中国家重大问题以及中国外交研究的理论重镇;期盼《西亚非洲》能加强国际化建设,使期刊成为向世界推介中国亚非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期冀《西亚非洲》能深化学术共同体建设,使期刊成为学界联系和合作尤其是代际传承的重要纽带。
附录:本文作者刘中民在《西亚非洲》(含《西亚非洲资料》)发表的论文名录
1.《伊斯兰教与阿以冲突的关系探析》,载《西亚非洲资料》1995年第1期。
2.《从三大国际冲突看伊斯兰教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载《西亚非洲资料》1996年第1期。
3.《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东现代化的互动关系》,载《西亚非洲》1999年第2期。
4.《伊斯兰复兴运动与当代埃及》,载《西亚非洲》2000年第3期。
5.《安东·萨阿德的民族主义思想宗教观》,载《西亚非洲》2001年第2期。
6.《从原始共同体到民族共同体——齐亚·格卡尔普的土耳其民族主义思想研究(上)》,载《西亚非洲》2008年第8期。
7.《从普世主义与帝国传统走向民族主义——齐亚·格卡尔普的土耳其民族主义思想研究(下)》,载《西亚非洲》2008年第9期。
8.《从“烟草抗议”到“宪政革命”——伊斯兰教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伊朗民族主义》,载《西亚非洲》2008年第12期。
9.《伊斯兰主义的“伊斯兰国家”思想》,载《西亚非洲》2011年第4期。
10.《从阿拉伯民族主义到巴勒斯坦民族主义——20世纪上半叶巴勒斯坦地区民族主义的发展与转型》,载《西亚非洲》2011年第7期。
11.《中东变局与世界主要大国中东战略的调整》,载《西亚非洲》2012年第2期。
12.《巴勒斯坦内部伊斯兰主义与世俗民族主义的矛盾纷争》,载《西亚非洲》2013年第2期。
13.《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中阿关系》(合作,第一作者)《西亚非洲》2014年第3期。
14.《中东变局以来中东恐怖主义的新发展及其根源》,《西亚非洲》2014年第6期
15.《对中东变局以来中东教派主义的多维透视》(合作,第二作者)),载《西亚非洲》2015年第5期。
16.《“伊斯兰国”的极端主义意识形态探析》(合作,第一作者),《西亚非洲》2016年第3期。
17.《论霍梅尼外交思想与实践中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西亚非洲》2018年第4期。
18.《对中世纪伊斯兰社会政教合一传统的历史反思》(合作,第一作者),《西亚非洲》2019年第2期。
来源:《西亚非洲》微信公众号
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
本文重点讲: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