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怀左
爱和钱,想象中完全不能相融的元素,现实中,基本分不开。
想起学生期间我们对恋爱的看法,偏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觉得谈钱庸俗,玷污了爱情的神圣。
当然,也因为咱当时就没什么钱,出去吃大餐,一般在麻辣烫和黄焖鸡之前徘徊,再高档一点,也就是大份黄焖鸡加一瓶汽水。
没办法,人天生就会扬长避短,缺的东西绝口不提,你要提我跟你急。
可一离开学校就不一样了,就像大片变成了连续剧,剧情多了,就得拿生活来凑。
你得租房子、得工作、得吃喝拉撒,得筹备婚姻。租房你是合租还是整租,整租小公寓还是两室或三室;工作你一个月赚多少钱,除去花的还能剩多少;再想到婚姻,什么时候办,两家见面商量、彩礼、买车买房,哪怕暂时没有,也得先聊聊吧。
一下子从两个人的世界到了一群人的世界,适应还得需要一段时间。
记得以前在学校时,二胖(友情提示新读者,这是我老婆,不是我兄弟)问我:哥,咱们之后哪里买房?
当时我会用一种不能质疑的语气回她:你不懂,买房的人都没经济学常识,其实租房才是最好的,这事你不用操心。
毕业后,她不再提问,而是轻描淡写一句话:哥,我同事昨天买房了。
过两个月又换了个同事,再重复一遍:哥,我另外一个同事买房了。
半年后,又来:哥,那个比我小的同事买房了。
看来反问、讽刺这些东西都low爆了,世界上杀伤性最大的句子就是陈述句。
咱年轻气盛,还得反问一句:怎么了,你同事买房和我有什么关系吗?是准备把房子写在我名下?
人家的回答也是陈述句:没事,就告你一声。
于是我就有点理解苏大强了,强哥不是在胡闹,强哥就是想争口气啊!
发现了没,爱情毕竟是生活的一部分,离了钱,其实寸步难移。为此,我除了努力工作,顺便还断断续续看了一些经济学方面的书,没啥数学底子,读得马马虎虎,今天结合自己的经历,往里套一下,当一次事后诸葛亮。
真的,道理都是在事后才懂的。
一、谈恋爱,每条都能踩中经济学
找对象,其实就是想寻求资源的有效配置。
我们最后能走到一起,说白了,就是需求和供给匹配得还不错。
当年读研时,我们在同一个导师门下,后来才知道,我们准备的时间差不多,开学选导师的方式也都一样。
说起选导师的方式,里面有小心机。我当时比较喜欢黄老师,所以虽然可以写三个导师的名字,但我都写了黄老师。想的也简单,真诚点,要么就成,要么随缘。没想到我们都被选上了,聊天时发现用的同样的方式。
也算一种缘分。
其实研究生之间的同学感情,比起大学时要淡很多。大家年龄增了,想问题也成熟了,理性超过了感性,自然也就没之前大大咧咧时好相处了。可以这样说,读研期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划,或清晰或模糊,但肯定有个大概的方向。
就拿我当时的舍友来讲,有的人想考博,有的人定了直接找工作,我想着先利用空闲时间锻炼写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划,然后按各自规划前行。
毕业时,大家的规划基本都实现了。
按照规划,系统而有目的地尽力去实现目标的人,就是理性人。理性在经济学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动不动就脸红脖子粗的人,还怎么算账。
你有理性,我有理性,按部就班,我们都有很好的未来。
安迪是我最佩服的理性人
文学院男生多女生少,就按数量来看,男生反而成了稀缺资源。记得我阿姨之前说过一句话——“一家有女百家求”,那放在文学院,是不是也能换成“一院有男百家求”?(哈哈,夸张了夸张了)
我和二胖在一起之后,每个学期我们都会旅行一两次。遇到有纪念性的日子,我们也会出去玩,有时候还会刻意做一些手工品。按照我们当时的想法,多做一些花时间的事情,多一些陪伴,以后也能多一些美好的回忆。
这也是一种投资。
有的投资是钱生钱,我们这项投资,换的是感情的加深和未来的共同回忆。
从时间的维度来讲,回忆也成了期货。
在武汉看话剧
过生日时我们一起弄的小仪式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观看杰伦的演唱会
我们一起做的手工蛋糕
甜蜜是一方面,校园恋爱最重要的还是要处理好各种大事之间的关系,都得照顾到,也得有取舍。学业非常重要,尤其我们毕业那年是“天临元年”(不懂的童鞋可以去问度娘),论文查得严,毕业难度增大。
玩乐只是点缀,更多时候,我们会待在自习室学习,朝七晚九,看书写文。
自习室座位有限,必须得靠抢。早上一般我早起,背着书包穿过食堂(食堂二楼当时是自习室),排队等开门,门开后床上去占位置,然后再等姗姗来迟(睡懒觉)的她,一起吃饭。
发现了没,好东西永远是稀缺的:
金钱是稀缺资源;
位置是稀缺资源;
时间是稀缺资源;
……
我们考虑的很多问题里,都会涉及到稀缺,稀缺就是人一辈子都要面对的难题。
因为稀缺,所以必须权衡利弊。
紧张的学习之余,在学校里我们也会做一些简单的放松活动:喝酸奶、饭后散步、打羽毛球。现在回想起来,校园生活真的是挺美好的,有时候就下午饭后散散步,看到别人圈圈跑步,就能带来力量。
就这样,学习的习惯我们一直带到了几年后的现在。工作之余我们还会一起学习,看书练字,坚持爱好。同样的,这也是投资,一种长期投资,不一定能变现,但能让我们过得更充实,也更有方向。
生活不易,有点小爱好,也是分散压力的办法。
我看书她练字
我们也会吵架,尤其刚开始的时候,吵的最凶、频率也最高。可能热恋期都这样,大家很容易把彼此幻想成理想中的样子,特别需要对方,也希望对方特别需要自己。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热恋期,需求和供给都很强。每个人既是需求方,也是供给方,既了解对方又不完全了解,所以也会存在信息不对称,常常用力过猛,吵架遂生。
我们最经典的案例,关于读书。
某天我买了一本杜拉斯的《情人》,她看到拿起来,我说这本书不错,你要不要读读。
她说:什么意思?你是觉得我读书少?
我:没有啊,我就是觉得这本书不错,你喜欢可以读。
她:你就是嫌我读书少!
我:没有,你真是闲的没事。
她:看,你就是嫌我,你都说了……
崩盘。
现在写出来,你们会当段子看,可当时我们一上午基本就废了。本来那天在自习室,闹崩以后,她转身就跑了。我找了半天没找到,然后微信道歉,后来终于联系上,她说她到了本部,让我去找她。
我花了半小时过去,找到,继续道歉,时间也就来到了中午,吃饭,回宿舍睡觉。此后再也不提杜拉斯。
客观来说,伴侣肯定会相互影响,有时候带来好的影响,有时候带来不好的影响,互相接受真的需要时间。经济学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外部性,说的就是当一个人做一种影响旁人福利,并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不得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
外部性分正负,不过具体到我读书这个事,也简单。她看我不爽时,就是负的,心情好时,为正。
负负得负、正负为负、正正才为正。
结婚后吵架少了,方法也简单,就是相互交流。每次出现问题,情绪过后我们就认真交流,一直交流到疙瘩解开、心平气和。
我刚才提到了信息不对称,其实很多争吵就是这样来的,我不知道你想的是什么,你也不知道我怎么琢磨的,情绪一冲脑门,不好的话就会说出口。
而坦诚交流,就是一种信息公开的方式。当我们互相都明白对方的时候,言语间的摩擦自然会少很多。
另外就是在一起久了,经历过了,两个人也逐渐成熟。尤其到了社会上,体验到了生活的不易,才更发现相互依靠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这个阶段感情就稳定了,需求和供给都有所减少,直至达到均衡。
比以前过得更轻松,但也比以前更顺当。
不得不说,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孩。在生活上她一直激励我,说我有做饭的天赋,说我肯定可以做好家务,虽然许多都是花言巧语,可咱就好这口。在她的激励下,我学做饭,做家务,也慢慢变成了生活小能手。
激励,会带来影响。
上周我做的红烧肉
我们俩能走到结婚,其实也挺不容易。很早之前我就开始担心,我家经济条件不好,两家不一个省,距离加没钱,困难重重。
据她说,她们家里人刚开始也是不太同意的,后来看我们时间久了,日子也蒸蒸日上,最后才同意。说实话,父母的意见很重要。父母比我们经验多,也知道爱情不能当饭吃,所以他们的干预,很多时候是从现实角度看的。
这也属于通过外力,想让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说到这个事,我又想到了自由市场和政府干预。虽然市场大多数时间是高效的,但也存在失灵的情况,这个时候政府介入,帮助促进效率和平等。
当然,我们能做的,就是迎难而上,努力把介入的外力变成推动力。因为这时候的选择就是没得选择,要么放弃要么继续,已经行了九十里,最后的十里,爬也得爬过去。
去年,在家人们的祝福下,我们俩结婚了。因为一直在一起,婚后的生活和婚前也没太大变化,唯一变的就是我们更团结,工作上也更努力。没办法,组成小家庭,花销增大,必须得好好工作。
总结起来一句话:努力提高生产率。
分开是六个小点:
1、生活规律、按部就班;
2、高效沟通、定时反馈;
3、周末休息、奖励到位;
4、优化工具、提升效率;
5、单兵作战、独当一面;
6、关系良好、团结一致。
二、经济学之外呢?
刚开始读经济学书籍时,我有个疑惑,书上有些地方讲得头头是道,但现实中并不是那样运行的。还有一些原理明显违背常理,和我们的常规思维,有很大不同。
后来我明白了,经济学毕竟只是解释世界的一个视角,世界是一个综合体,有很多面。单看理论,很多时候逻辑可以自洽,但和生活结合时,必须得符合实际,可以适当改造。
就拿我上面讲的内容来说,所有的内容,其实都是给过去的经历加一定的理论解释,并不是事先想到的,有点马后炮之嫌。
不过这体现的也是我们的另一个能力——反思能力,定期把经历整理整理,反思反思,提炼总结,指导将来。
如果只拿经济学去看,那文学史上很多经典的爱情,肯定都是不符合原理的。不过反过来也可以解释,很多经典的爱情都是悲剧,那我们也能说,正因为不符合经济学原理,所以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
尤其咱们中国历史上赞颂的爱情,基本都是悲剧,男女主人公很冲动,过程很轰动,但结局让人很悲痛。(精彩!三押!)
因为凡涉及爱情,都有一重要的变量——感情。经济学讲理性,感情可不管那么多,冲动起来,各种条条框框,都能给你撕烂。
能明白这点,我们得感谢弗洛伊德。也许他的精神分析学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但他告诉我们:人不可能只讲理性,很多时候,人性的核心就是欲望和理性的不断冲突。
在爱情里,表现出来就是:我知道要找个条件好的,但我就是很稀罕他。
可能也正是因为爱情的多样性——往往不按“规划”走,所以爱情才成了永远的热门话题。
如果精打细算,那我们也许就不会走在一起;
如果用完全理性的眼光去看,婚姻制度也不是特别合理。
现实打磨理论,理论反哺现实,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看到A面时,再努力让自己看到B面、C面,以及更多面。
让我现在谈爱情这个点,肯定和几年前不一样,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变了,俗了,不知不觉成为了以前“讨厌”的大人模样。偶尔也会有人来咨询我,我会认真回复人家:感情很重要,要好好看人品,同时也要考量条件,经济是很重要的基础,不能忽视。
有学生咨询我对于城市选择和工作的看法,我也会告诉对方:根据你的能力去选择,要务实,不要好高骛远,体制内的工作也是一个好的选择,确实稳定,有安全感。
也许对方会反感我的回答,但我说的,也确实是我现在真实的想法。我甚至也和我媳妇聊过,说她当时选择我,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非要说什么是爱情,不理性之外,也许就是爱情吧。毕竟谁也不希望看到的爱情片,男女主角各抱一个计算器,噼里啪啦算半天,然后配对完成。
咱们可以继续思考,往前再进一步呢?爱情既然是个奢侈品,获得不易,保持更难,那我们该如何做呢?
我觉得,守护爱情,还得靠理性。不理性可以擦出爱情的小火苗,但想呵护这片火光,你需要认真规划、小心翼翼,火在人聚,火灭人散。
有的人的火,着一段时间就灭了,后来再没着起来。
有的人,只喜欢刹那间的火光,所以一直在不断点火。
还有的人,守着一团火,虽小但亮,走到了最后。
他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
三、成人不自在
接下来要讲的,完全是我这两年全新的个人体验。想说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束缚。
相守是一种束缚,婚姻也是一种束缚,放眼望去,成年人的世界,全都是束缚。
去年办完婚礼的那天晚上,我爸妈在,我舅我姨夫也在,作为长辈,他们给了我们一些建议,说最多的,就是要放下性子,互相尊重,好好过日子。人小的时候,常顺着性子来,长大以后,很多事得逆着性子走。
对抗中,就能感受到束缚。比如以前我们吵架时,怒气顺口而出,现在有了不愉快,我得先管住嘴,做几个深呼吸,压一压情绪。
也可以直接吵,但成本太大了。
什么是成本,经济学上讲,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这个代价,有显性也有隐性。
我们吵半天,不光花时间花精力,而且损耗感情,有可能还会毁坏物品,要是再让大人知道,他们可能当天都睡不着觉。光这显性代价,就已经足够大。隐性的,想想就心痛:假如刚才可以控制情绪,那我们还能和平相处,这期间还能做很多其他事情。
想想真累,还不如控制下自己情绪。
我越来越发现,很多事你放纵自己是一回事,控制一下就是另外一回事,成长的关键就是要在各种束缚中前行,学会协调、学会适当妥协、学会顾全大局。有句话说得很好,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第二个想说的关键词,是视角。
尼采有一个著名的哲学观点——“视角主义”,意思是很多事情没有客观真相,重要的是看人如何阐释。所以同样的一件事情,有的人看到的是消极面,有的人能看到积极面,就看你如何去理解。
就拿“你现在过得不怎么样”这件事来看,你可以说“我过得不如别人,哪里都比不过”,也可以说“我未来潜力挺大,只要努力就会进步”。
人免不了会跟人去比,但是比较这事,也许你能看到的点就那么几个,比的往往还是你比不上的,结果就是样样都比不上。
其实咱还可以和自己比,做某件事比其他事做得都好,那说明咱做这个事情的机会成本最低,在这个事情上有比较优势。(经济学当中,比较优势来自于自己跟自己比较)比较优势也是优势,也可以给我们指一条属于我们的路。
就拿我自己来讲,我跑业务不行,做设计不行,拼经济条件也不行,但是和其他能力比起来,我做内容还可以,表达能力也凑合,虽然比别人比不上,但却是自己最擅长的。那我就持续做这个事,就像种下一棵树,一年不行,三五年不行,一直做,早晚会有点成果。
这样去看,希望也挺多。
生活中我就拿这样的观点来安慰和激励自己:扰乱思绪的往往不是某件事,而是我们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大多数时候,事其实也没啥,不至于差到不可收拾,但我们那些个悲观想法,会把我们搞得焦虑不堪。
第三个词:节制。
有一件我们都知道的事情:小时候我们相对快乐,玩的时候没心没肺,越长大,烦心事越多。解释这件事,里面有一个关键点,在于视野。
以前我们见的少,关心的少,相对简单;长大后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可以刺激我们欲望的外在事物也越来越多,我们欲望越大,痛苦自然也越多。
知道这一点之后,我发现其实在很多方面节制一些,人会平静很多。自从结婚后,我在购物方面的兴趣逐渐减弱了,更多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了我感兴趣的事情上,以前还很喜欢买数码产品,现在也就买买菜了。
买菜,我一定会去菜市场,东西多,便宜。
收窄物质上面的关注点,物欲不知不觉降了很多。最近这一年时间,衣服方面我总共花费几百块钱,鞋子穿的还是五年前学校里买的,数码产品零消费,买了一箱啤酒用来炖菜,花钱最多的项目在于买家居小用品和买菜。
感觉整个人都活得轻松了。
给这个事起个夸张点的名字,可以叫“战略收缩”和“战略转移”。
最后一个词,就是经济。
了解经济学,不只是研究如何赚钱,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和视角。其实我以前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做事全凭热情,想法天马行空,看事讲对错,黑白分得极明白。
也好,也不好。
我上面也讲了,理性很重要,逐渐长大,必须得学着理性。因为很多事情不能再去凭直接感受去评判,一些话不经过思考就脱口而出,带来的危害往往比不懂还大。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讲的,我们也活在体制里,大体制小体制,体制套体制。凡是体制,肯定有规律,活在其中,不了解规律是不行的。得研究规律,得权衡利弊,得三思而后行,得学会从时间的维度看问题。
其实也不仅仅是经济学,其他学科的重要理论,我们都可以学习。了解得越多,人也就越清晰。我也是从今年开始才认真读理论的,上学时老师让读理论,我根本看不进去,所以感兴趣了,才发现真香。
就像我老师曾经告诉我的,理论是知识金字塔的明珠,往上走,你避不开。
所以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有意识地把自己所学的零星知识,复习一遍。
本文参考书籍,和大家分享一下:
《经济学原理》,作者:曼昆,北京大学出版社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作者:薛兆丰,中信出版集团
《人生的智慧》,作者:叔本华,上海人民出版社
「小结」
最后分享两句话:
1、反思能力很重要,每天适当跳出来,反思自己的言行,自我检查、自我更新,这样我们会走上一条逐步变好的路。
2、最让我们烦恼的,往往不是那些事,而是我们看问题的方式方法。不信你回头想想那些事,很多都不值一提。
本文重点讲:恋爱养成类单机游戏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