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爱情风水

毛泽东与杨开慧:恋爱时杨昌济约谈她,成婚在守孝期,婚礼花6元 — 我的脑内选项正在全力妨碍学园恋爱喜剧

“我失娇杨君失柳”!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写下这句诗后用笔涂掉了“娇”字,改成了“骄”。毛泽东诗句里的“杨”即“杨开慧”明明是女子,为何他要改成阳刚气十足的“骄”呢?

这点,毛泽东没做解释。但也正是这个“骄”字,让杨开慧显得与俗尘女子不一样起来了。

毛泽东在涂改完了之后,对这个“骄”字看了很久,他很满意,他似乎觉得只有这样与常理相悖的词,才配得上她的不同与俗常。


毛泽东《蝶恋花 答李淑一》手稿

杨开慧的确是非比寻常的女子,她之所思所想所为,皆不同于俗常。这样的杨开慧,却并非天生,而是她刻意选择的结果。

杨开慧此生最后一次选择“不俗”,是她于1930年11月就义前,在那个不能由自己选择的最后时刻里,她也努力选择死得不俗,不俗地死自然得“死得好看”。为这个死得好看,她在被执行枪决前对前来探望自己的六舅妈说:

“屋里头还有一块青布料子,你拿它给我做身衣服,上路时穿。”

说完后,杨开慧还对自己为何临死还惦记青布衣服做了解释,她说:

“家父生前曾有训诫,我杨家,不做俗人之举。”

杨开慧这里的“家父”指的是她的父亲、毛泽东恩师、大学者杨昌济,这位博学之士一生高风亮节,在世时曾一度被人尊称为“板仓先生”。

六舅妈听杨开慧说完含泪点头。

11月4日,因始终不肯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杨开慧在长沙识字岭从容就义,这年,她年仅29岁。


死,是杨开慧自己选择的。在她做选择后,国民党陆军上将何健不死心,他不能理解这个女人为何“宁可不要命也不和毛泽东断绝关系”。

于是,何健派人请来了杨开慧生前好友李淑一劝说她。

见到了杨开慧后,李淑一只说了几句,杨开慧便不打算继续听下去了,她非常决绝地对李淑一说:

“我和润之(毛泽东)是夫妻,更是战友,是生是死,都不能分开……你也别劝我了,我也无憾了,爱了一个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英雄!我们在一起,留下一段完美的爱,写下一个无暇的故事,我不想,也不能给这完美掺半点杂质、留一丝遗憾。”

在此之前,杨开慧曾对前来劝说她的保姆孙嫂说了类似的话,只是,在那话里,她更多了些对她的安慰,她对孙嫂的最后一句话是:“革命,就是要死人的。”

从杨开慧死前的这几句话便可看出:她对生死的看法,绝与俗常不同。这个“俗常”里,包括前来劝说她的好友李淑一。

李淑一和世人都认为:不就是声明断绝关系嘛,这没什么所谓,再说这声明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先保命要紧。

可杨开慧却觉得:不管是不是迫于无奈,只要有得选,选择和毛泽东断绝关系,就是她的背叛。而背叛以求保命,岂是杨家人能做出的事!

杨开慧把她和毛泽东的婚姻看作神圣不可侵犯的生死契约,这爱,一旦选择,就势必终生不移。

杨开慧口中的“完美的爱”,实际也完全不同于世人眼里的“完美爱”。

杨开慧与毛泽东结识于1913年,此时,她年仅12岁,而毛泽东则年已20岁。“初识”他,乃是在父亲赞好的文章里。


杨昌济

那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杨开慧正在板仓家中的院子里看书。忽然,从父亲杨昌济的屋里传来连连的叫好声,杨开慧十分好奇:父亲只有在看到好文章的时候,才会有如此举动,今天必定是看到哪位先贤大哲的文章了。

于是,杨开慧便起身向父亲的书房走去,她十分想知道父亲到底看了怎样的好文章,她也想看看。进了父亲的书房之后,杨开慧惊奇地发现,父亲看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先贤大哲的书籍,而是他的一位学生的笔记本,便好奇地问:“爸爸,这谁写的呀?竟然让您如此激动?”

杨昌济笑了笑,把手中的笔记本递给杨开慧,并对她说:“你看看,你好好看看。”

杨开慧接过这本笔记本,只见封面上写着“讲堂录”三个大字,旁边的署名是“毛泽东”。杨开慧常听父亲讲起这个名字,却不知为何总是提起他。

打开讲堂录之后,杨开慧发现这是一本读书笔记,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了毛泽东所读过的书籍以及对书中人物的独到见解。杨开慧看了一会儿后,就被笔记的内容深深吸引了,自然,她也被毛泽东深深地吸引了。

这是杨开慧第一次如此确切地知道毛泽东,在他的诗文里,她甚至觉得自己似乎早已“结识”了他。

不久后的一天,毛泽东与几位同学应杨昌济的邀请,到板仓一起探讨问题。当时,杨开慧正在自己的房间读书,听到客厅的说笑声后,便来到了客厅。

杨昌济见杨开慧进来,马上向学生们介绍:“这是我女儿杨开慧,正在家里自学。”介绍完杨开慧后,杨昌济又向她一一介绍自己的学生,介绍到毛泽东时,毛泽东主动站起来说:“开慧同学,听杨先生讲,你在家发奋自学,已经读了很多书了。”

因为此前已经对毛泽东印象分外深刻,她竟在听了毛泽东的话后脱口道: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啊!”

毛泽东听了这句话后立马一惊,而一旁的杨昌济看到他这副表情,早已笑得乐不可支。

原来,杨开慧所说的“闭门求学,其学无用”这几个字,正是毛泽东的主张,而杨开慧之所以知道这些,全是从他的讲堂录里“学”来。

愣神后大致明白其中缘由的毛泽东,不禁对杨开慧的聪明与机敏有些另眼相看了。

1918年夏初,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这一年,毛泽东年已26岁,而此时年17岁的杨开慧则已长成亭亭玉立的模样。


青年杨开慧与毛泽东

不久后,杨昌济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出任北大伦理学教授,杨开慧随跟着父亲一起到北京学习。虽然分隔两地,但是,杨昌济仍然经常给毛泽东等得意弟子写信。

这一年的6月底,杨昌济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杨昌济告诉毛泽东:法国政府来中国招募工人,曾在法国留学的蔡元培等人成立了法华教育会,正在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希望毛泽东能抓住这一机会出国学习。

当时,毛泽东正处于“毕业即失业”的状态,得知这一消息后,毛泽东便从长沙来到了北京。因为没钱租房子,杨昌济就让毛泽东暂时住在自己家,这样一来,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接触也日益增多,两人的感情也迅速升温。

那时的时局虽动荡,但杨开慧和毛泽东却分明在这段时日里觉出了“岁月颇静好”的意思。

那段时日,杨开慧经常跟毛泽东在客厅里聊天,偶尔,她还会拉着他的手在北京的大小胡同散步。每当两人在一起时,就会热烈地讨论各种话题,从历史人物到时政新闻,从街头小吃到胡同里的各种老房子……

不久后,杨昌济发现了女儿与毛泽东之间的感情。但此时的杨昌济却并不知道两人的感情已经发展到何种地步,于是,在一次杨开慧跟毛泽东外出游玩回家后(此时毛泽东已经搬出去住),她把女儿叫到身边试探性地问道:

“润之可比你大了七八岁,再有,他现在的境况可并不好,你真的打算跟着他?”

杨昌济是智慧之人,所以,他定然不太真的对俗世的这种种过分在意,他之所以这样问,是想看看女儿对这段感情的态度。

杨开慧听完并不答话,只抬头看向父亲道:

“我是为父母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

听了杨开慧的告白,杨昌济心里便放下心了。

父亲知道两人的“秘密”后,杨开慧便再无顾忌了,他们俨然成了追求自由恋爱的小情侣模样。在那个自由恋爱尚不流行的年代,这样的毛泽东和杨开慧真真是惊世骇俗。

相比恋爱的“惊世”,他们的婚礼更加“骇俗”。

两人成婚的时间是1920年年底,彼时,杨开慧和毛泽东都同时失去了彼此的父亲。按理,这种情况下办喜事多少是挑战世俗礼教。可两人却全然没顾忌地走进了婚姻殿堂。

杨开慧和毛泽东在长沙结婚时,杨开慧还跟毛泽东提出了自己的“约法三章”:第一不要媒妁之言,第二不要嫁妆彩礼不坐花轿,第三婚礼要简单。


杨开慧的“约法三章”一出来,立马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她的很多闺中好友都觉得她“疯了”。毕竟,在封建社会讲究明媒正娶,杨开慧和毛泽东的婚姻一不请媒人二不办大礼,属于“异类中的异类”,必定不会长久。

然而,杨开慧对此却全不放在心上,她只提着一个装着自己随身衣服的行李箱住进了毛泽东的宿舍,就表示已经完成了婚礼。

杨开慧提着行李箱住进毛泽东宿舍的那一刻,毛泽东虽然知道两人结婚是“没有什么波折”的事情,但还是很意外妻子这么有“魄力”。而杨开慧在回忆结婚的情景时,曾这样说道:

“这个时候,大约是十七八岁的时候,我对于结婚也已有了我自己的见解。我反对一切用仪式的结婚,我也知道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事,而且普通人是懂不到这一头来的。然而我好像生性如此,不能够随便。”

杨开慧所说的“生性如此,不能够随便”,显然就是她与其他同时代女性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不做“俗人之举”。

后来,大概是觉得这次“突如其来”的婚礼太过“前卫”,毛泽东还是在望麓园花了6块钱请至亲好友吃了一顿饭,而当时毛泽东一个月的工资有8块钱。因为这场婚礼实在有点儿“抠门儿”,后来,毛泽东的朋友还调侃他说:“你能教我们怎么才能花6块钱娶个媳妇吗?”

婚后,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婚姻日常也与寻常夫妻完全不一样。

世俗眼里,妻子怀孕生子,丈夫应该到场陪伴,否则,便会被认为“失职”。可杨开慧生三个儿子时,毛泽东因为革命的缘故,竟没有一次是陪伴在侧的。

可作为女人,各方面不俗的杨开慧终究也会有和普通人一样的情感,她渴望丈夫的陪伴,当然,更多的是因为看不到他,她心里不安。

因为这不安,杨开慧也曾和普通女子一样曾对丈夫生过气。

1924年1月20日,毛泽东去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那时的杨开慧已经生下长子毛岸英,她肚子里还怀着一个孩子,因为行动不便,毛泽东就把妻子送到了板仓老家,自己独自去广州了。


杨开慧板仓故居

毛泽东离开后,杨开慧独自一人支撑着整个家庭,她不仅要照顾一岁多的儿子,还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加上怀孕行动有很多不便,她的负担可想而知。日子如此清苦,杨开慧从未抱怨过一句。只是,每当夜深人静,她抱着孩子哄他睡觉时,脑子里总会想起丈夫。

因为太思念毛泽东,杨开慧几次给他写信,要求到上海、广州去协助他的工作,可她的要求最终都被毛泽东回绝了。后来,毛泽东在一封信里节选了一首唐代诗人元稹的《兔丝》给她: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

兔丝是一种寄生本草植物,依靠缠绕在其他植物上获取阳光和养分。毛泽东将这段《兔丝》节录给杨开慧,显然是在说:革命工作不能儿女情长。毛泽东在这封信里除了节录《兔丝》,还这样写道:

“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

收到这封信后,杨开慧生气了,但她生气却并非因为丈夫不同意她跟随,而是因为:她觉得自己被丈夫误解了。

要知道,杨开慧从来视毛泽东为知己,即便是结婚后也是把毛泽东当作最尊重自己的人。可是,毛泽东却在信里说自己只顾“儿女情长”,看到这里,杨开慧怎会不伤心难过继而生气呢。

收到这封信的那天,杨开慧哭了很久。打这以后很长时间,杨开慧一直没有给毛泽东写信。

一直没有收到妻子来信的毛泽东也察觉到了异样,不久后,毛泽东在从广州去上海的路上,特意拐到长沙板仓看望妻子和孩子。不同往常的是,毛泽东进了家门之后,妻子杨开慧对他的态度非常冷淡,对他的问话也爱答不理,毛泽东不知出了什么事情,只能干着急。

后来,在毛泽东的一再追问下,杨开慧才把自己满肚子委屈告诉他。毛泽东听了后,才知道自己确实误解了妻子。于是,这次回程后,他专程杨开慧写了一封道歉信,并让她带着母亲和孩子一起来上海生活。

一家人再度团聚,杨开慧这才“原谅”了丈夫。

这以后,杨开慧在为毛泽东生儿育女的同时,还努力为他整理材料,做文字工作,期间,她还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毛泽东的生活,并协助毛泽东从事工运、学运、农运工作。

一个女人,既要照顾丈夫和三个孩子,又要协助丈夫革命,这期间的辛劳可想而知,可杨开慧从未喊过一声累。


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岸青

1927年8月,秋收暴动失败以后,毛泽东意识到革命形势越来越危急,因为不想妻子和孩子跟着自己冒险,便把他们送回板仓老家,离开时,毛泽东并未像普通丈夫那样对她的生活做太多叮嘱,却反复叮嘱说:“要好好在这里开展革命工作。”

换做普通妇人,听到丈夫开口闭口全是革命而非自己和孩子的安危,他们多半会跳起来发脾气。可听毛泽东说这番话的毕竟是不同于俗常的杨开慧啊,所以,她不仅不怪罪,还不住地含泪点头。

毛泽东离开板仓的那天下午,夕阳的余晖洒在板仓的后山上,傍晚的风吹动竹林沙沙作响。那天,杨开慧跟在毛泽东后面为他送行,两人默不作声一直走了很远,最后,直到看不清山路时,她和他才依依惜别。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留守板仓的那段时日里,杨开慧极度思念丈夫,可她不敢写太多信给毛泽东,她怕自己和丈夫通信会暴露他的行踪。

果然,不久后,杨开慧和毛泽东之间的秘密交通被中断。杨开慧不得不搜寻各种报纸来探知丈夫的消息,可这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消息,怎能缓解她的各种情绪呢。

随着革命形势的严峻,革命党人相继遇害。

就在杨开慧被捕前两个月,她得知好友向警予被抓,在奔赴刑场的路上她还在受着酷刑。杨开慧闺蜜郑佳奕在无法站立的情况下被敌人用箩筐抬到了刑场,之后,是一排枪口对着箩筐频频点射。

此时的杨开慧被白色恐怖笼罩,她总觉得死亡如影随形。但她并不害怕死亡,死亡是俗常女子才会畏惧的,她杨开慧岂会害怕那死亡。

只是,随着不详预感的日益强烈,她对丈夫毛泽东的思念和不舍也与日俱增。

毛泽东生日那天,预感这是自己能为他做的最后一个生辰后,她怀着无尽的思念和不舍写下了一封长长的情书,为了不让人发现,她把这封情书连同她写的其他遗书,包括托孤信一起,用极其严密的方式藏在了墙缝里。

而藏她写给毛泽东那封情书的地方,则是离地两米的卧室土墙。


杨开慧情书手稿

因为怕被敌人搜到,在这样严密的信里,杨开慧也无数次在情书里用到了暗语。比如,在讲她收到丈夫关于革命好消息的信时,她写的是:“50天前收到贵重的来信。”

从这种种不难看出,她把丈夫的安危看得比什么都重。

在这最后的信里,杨开慧炙热地表达了自己对毛泽东的爱和思念,她极其直白地写到:

“假使你死了。我的眼泪也要缠住你的尸体。我要吻你一百遍,你的眼睛、你的嘴、你的脸颊、你的额、你的头……你是我的人,你是属于我的。”

这样露骨的表白,即便是今日的夫妻也很难说出口,可杨开慧却将这样的话写在了她给他的情书里。可惜,这些情书后来被发现时,杨开慧牺牲已经近半个世纪,而毛泽东也已辞世多年。

写下这封情书不久后,杨开慧便被捕了。期间,她受尽了酷刑,可无论在怎样的折磨面前,她都咬紧牙关不肯屈服。

被捕后,杨开慧先后被关押到伪警备部、清乡部、陆军监狱等地方,每换一处关押地,敌人为了从她身上获取有价值的情报,都会对她软硬兼施用尽各种手段,而杨开慧每次都一口回绝。

在狱中,杨开慧一有空就会给毛岸英讲革命道理,并且让他牢牢记住监狱里发生的事情。她还对年仅8岁的毛岸英说:

“孩子,如果你将来见到爸爸,就说妈妈没有做对不起党的事。说妈妈非常想念他……我不能再帮助他了,请他多多保重……”

杨开慧对军阀何建说的最后一句话振聋发聩,她说:

“要杀就杀,要砍就砍,别费这么多心思了。我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这样的话,也只有不俗的杨家人杨开慧能说得出了。说完后,她便如愿地就义了。死时,她一脸的大义凛然……


杨开慧牺牲的消息被刊登在了《国民日报》上,此前因得到假情报以为杨开慧早已死去的毛泽东看到后极其震惊。

因为悲痛加上对自己因不知实情另娶贺子珍心怀愧疚,他竟从此得了失眠的毛病。之后的数十年里,只要躺下,杨开慧的音容笑貌便会浮现在他脑海。

痛苦和悔恨一直伴随着毛泽东,后来他在寄给杨开慧哥哥杨开智的信里这样写道:

“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人说,若想让自己在情爱里永远无可替代,最好的方法是:在离开时让对方觉得愧疚。从此看,杨开慧的离开,定然已让她在毛泽东心里成了“最无可替代”。

如此看,杨开慧一生,真真是“不俗”!

本文重点讲:我的脑内选项正在全力妨碍学园恋爱喜剧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

关于作者: mmq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