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爱情风水

英媒最近对中国很好奇:男记者体验坐月子 女记者深入“恋爱班” — 恋爱学分


《中国的秘密》第二集《对爱的渴求》探寻中国的婚恋观。(图片来源:资料图)

【欧洲时报网】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纪录片最近又在中国火了一把,继上周推出第一集《适者生存》(Fit in or Fail)后,BBC又在9月1日晚播放了《中国的秘密》的第二集《对爱的渴求》(Desperate for Love)。

在这集中,曾出入王思聪豪宅的英国记者比利·JD·波特(Billie JD
Porter)又化身为一名“中国姑娘”,探访了中国的单身男女,当然还有他们的父母。纪录片中关于逼婚、剩女、择偶和婚恋整容等现象让英国观众“大开眼
界”。近日英国《每日邮报》也派出男记者,亲自体验中国妈妈坐月子的过程,令看客们哭笑不得。

恋爱、结婚、生子,这些在中国已成为人生“预设模式”的组成部分,为何会让西方人惊讶甚至咋舌呢?又有哪些在中国习以为常的现象对他们来说却是需要探寻的“秘密”呢?

中国剩女压力大 西方“大龄青年”更淡定

BBC纪录片称,中国女性如果到了28岁还未出嫁,那便像是错过了“保质期”,华丽丽地成为了“剩女”。英国《每日邮报》更是因此推断,做个无拘无束的单身贵族在中国从来都不是个可选之项。


纪录片中的记者来到中国海滩,正好碰到在这里拍婚纱照的中国夫妇。(图片来源:资料图)

中国并不存在“剩男”、“剩女”的明确定义,甚至不同性别对这两个概念也有不同理解。上海解放网报道,一项调查显示,多数女性认为35至40岁没有
结婚的男性是“纯剩男”,而多数男性认为30至35岁没有结婚就是“剩男”。多数女性认为30至35岁才会被称为“剩女”,但八成男性认为女性一过30岁
就是“剩女”。30岁,是普遍认同的“心理晚婚线”。

与中国不同,欧洲女性对于是否结婚或何时结婚有着较大的自由度。新华网报道,在法国30岁以上女性中,有30%是未婚的。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字也显
示,选择走入婚姻殿堂的德国人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甚至是30岁以上。相比而言,中国《婚姻法》和《计划生育条例》则规定,男性25岁、女性23岁以上结
婚即是晚婚。

虽然很多单身女性现在开始抵抗“剩女”的称号,但中国老一代人的传统观念仍然盛行:早点结婚,否则就会变成没人要的商品。因此,父母总是为大龄女青
年的婚姻问题操碎了心,“逼婚”现象应运而生。临近中国春节,“回家过年”成为中国人的主题时,父母及亲朋交替上阵的中国式“逼婚”便成为中国的单身青年
男女们最头疼的问题。海外留学生,甚至不能免俗。一项调查显示,超六成的中国青年都有过父母“逼婚”的经历。


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是创办时间最久的“民间相亲会”。(图片来源:新华网)

如此堪称“奇观”的景象,给人以“逼婚”是中国特色、中国式。实际上,环球同此凉热。在英国,每年有数千上万人被逼婚,也是女性受害者居多,男性逼
婚者只占20%,且多是与亲人怀疑其性取向有关。不过为了帮助面临逼婚难题的人,英国外交部与内政部联合创立了“内政部逼婚事务组”,其网站提供了详细的
建议,以帮助不同的人群解决逼婚问题。虽然许多西方父母也会为孩子安排“相亲”,但与中国各地的民间 “父母相亲会”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

中国男性物质压力大 提高情商需“恋爱培训班”指点

BBC纪录片报道,中国人过去约会更看重对方的相貌和性格,而片中的年轻人择偶时则更看重对方的财务状况。有房有车、工资又高的男性更容易获得中国女性的青睐。很多男性害怕成为“剩男”,于是报名参加了《了解女性》等训练营,希望能够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能够更顺利。

训练营中有一位名为戈登(Gordon)的34岁IT男,他非常害怕与女性接触,甚至不敢跟她们说话。他在训练营中换了个发型,并坚称“为吸引女孩
我什么都会做,我会改变性格的。”然后他便走到大街上跟女孩搭讪并索要电话号码,两次失败后的他终于成功了,喜出望外的他回到训练营与教练分享这个“不可
思议的消息”。


恋爱培训班的上课情况。(图片来源:香港《明报》网站)

类似的婚恋培训,在中国其他大中城市也日渐升温,各地魔鬼高强度搭讪训练营、即时约会计划培训、恋爱行为学等培训课程等“恋爱培训班”屡见不鲜。参
加课程的顾客年龄一般在20至35岁之间,其中IT行业从业者比重较大。而这些课程的学费也非常高昂,往往三四天的培训就要数千元学费,更有甚至需花费上
万元。

西方类似恋爱培训班的课程也有存在,但由于他们对“晚婚”的包容度较高,再加上“逼婚”的压力不像中国人这样大,因此并不十分常见。

男记者体验中国坐月子 其他西方人几十年前也这样

英国《每日邮报》记者Jamie在看到一则“三个男人在上海坐月子”的新闻报道后,特地奔赴上海,亲身体验“中式坐月子”生活,以解答他心中“中国人为什么要坐月子”的疑问。


Jamie在学习如何哺乳。(图片来源:中新网)

西方国家没有“坐月子”的说法,中国人对此似乎已颇为熟知。尤其是今年5月,惊闻英国凯特王妃诞下小公主不到11小时便踩着高跟鞋穿着短裙与威廉王子携手回家的消息后,中国对“西方人为什么不坐月子”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虽然西方并没有“坐月子”的风俗,但在19世纪末期,从生下孩子到孩子出生40天左右参加安产感谢礼的这段时间,已经发展成了欧洲产妇的“卧床期”
和“静养期”。而欧美产妇最终决定生产后适量运动,没事儿小走两步,已经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了。那时候,西方的医生发现人整天不动,会有得血栓的危险。可
见,西方人眼中“不坐月子”司空见惯,其实历史很短。

另外,有时西方男性也会跟着妻子一起“坐月子”。刚生产后的女性身体处于恢复期,主要任务就是休息与产后健身,因此重体力活以及家务琐事几乎全有男
人承包。中新网报道,许多德国男人就是在“坐月子”的时候,修练成了烹饪高手。当然带孩子出门、换尿布、冲奶粉、哄睡觉、处理小毛小病,更是德国爸爸们必
修的实践课。

西方网友围观中国婚恋:他们压力太大了!


@Amber:这个纪录片太好了,完全展示出我们的差别。


@Carlotte Wells:这部纪录片让我觉得单身其实挺好。


@Naomi Onek:25到30岁结婚生子并不是所有人的梦想。时代在变化,某些文化竟然不能接受这一点,太奇怪了。


@Jenny Cassells:哇。在中国约会和结婚压力这么大。


@Leonie Atherton:在纪录片里为儿子安排相亲,还因为这个哭的女人简直跟我妈妈一样一样的。

(编辑:木槿)

财经频道

本文重点讲:恋爱学分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

财经频道

关于作者: mmq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